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社 戲 (第1課時)學習目標: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文章的詳略安排。2、學習用簡潔的的語言概括表述。課前預習: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魯迅及其主要作品。教學過程:(一) 情景導入:(出示一本連環畫) 同學們,現在你們可能對它已經不屑一顧了吧?!(學生議論)你還喜歡嗎?為什么?(學生回答)你能說說連環畫有什么特點嗎?(二) 整體感知: 情景創設:改編《社戲》為繪畫本。1、 結合課文內容,給ppt上的五幅畫各配上3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⑴、語言簡潔,⑵、能概括與畫面相關的內容,⑶、注意內容的前后銜接。2、 小組交流:選出小組內概括的最好的進行拼合。3、 全班交流。(三) 深入探究: 根據你對文章內容的了解,為使本畫冊內容連貫完整,你覺得還需增添哪些內容?適合配幾幅插畫?(小組明確,全班交流。)(四) 課后學習:1、 由語文、美術科代表組織同學利用課余時間把本文的繪畫本創作完整并裝訂成冊。2、 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戲 (第2課時)學習目標: 1、能欣賞文中優美的景色描寫,體會“人在圖畫中”的感覺。2、能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課前預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改編了繪畫本的《社戲》,同學們又是編寫創作,又是美工設計,做得非常有成就感。(二)重點賞析:今天,我們來比較一下,你覺得你比較喜歡哪種版本的《社戲》,為什么?能否舉具體事例加以闡述? 可引導學生從環境描寫、人物刻畫方面進行欣賞。(三)語文活動——辯論賽。問題情境:有人說雙喜他們偷豆的做法是應該批評的,你認為呢?討論,交流。(四)拓展延伸 平橋村因《社戲》為世人所知,如今當地人決定開發旅游資源,請你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一些旅游項目以供參考。(五):課后學習:1、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請寫下來。 端 午 日 (1課時)學習目標: 1、通讀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2、能欣賞精彩的場面描寫,學習虛實相生的寫法。3、能感受龍舟競賽中體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課前預習: 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從文及其作品。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教學過程:(一)整體感知情景創設:常州青旅最近開設一條旅游線路——“茶峒端午風情一日游”,我們準備前去游玩。1、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們這兒端午節有哪些風俗?2、對于神秘湘西的認識,我們主要通過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請一位同學介紹沈從文及其《邊城》,其他同學補充。3、問題情景:走近茶峒的旅途中,作為游客,你想向導游詢問有關茶峒的哪些情況?(以課本為依據,分小組活動,全班交流。)(二)重點賞析:1、 賽龍舟是湘西和我們常州都有的端午風俗,請大家再次閱讀文中賽龍舟這一活動,感受賽龍舟的氣氛。(播放賽龍舟的影片片斷)2、 問題情境:賽龍舟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3、 問題情景:你喜歡這項活動嗎?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們賽龍舟,或者你就是龍船上的一員,你會有什么聯想?有什么感受?明確:賽龍舟體現了一種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三)拓展延伸:1、請同學們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來擴寫捉鴨子的場面。(四)課后作業:收集祖國各地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以及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傳說、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