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本命年的回想 (1課時)學習目標:1.能用主題詞概述過年習俗,感受其文化內涵及寄寓的期盼。2.體會文章富有情趣的語言特色。3.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聯想,預測將來過年習俗。課前預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劉紹棠。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過年的風俗。教學過程:(一) 情景導入:1、 用多媒體創設過年時熱鬧的畫面、熱烈的氛圍,引導學生感受過年的喜慶氣息。(播放歌曲,視頻等)自古至今過年為何會這樣熱鬧?(請學生介紹“年”的傳說)(二) 整體感知: 情景創設:《藝術人生》欄目將上一檔“話說過年”的節目,邀請全班同學參加,屆時也會邀請柳紹堂等老人和我們一起交流。請你就《本命年的回想》和劉爺爺做一點交流。(三) 深入探究: 花甲之年的老人回憶起小時過年的情景,京韻十足的字里行間時時流露出一種童真,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你感受到了嗎?請向劉爺爺作點介紹。(四) 拓展延伸: 1、問題情境:現在過年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有什么含義?與文中比較,消失或保留或發揚光大了哪些習俗?2、問題情境:有人說,過年要從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過年時出現了很多浪費現象,比如說相互請客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過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意義,可以取消這一風俗。你認為呢? 3、問題情境:過年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當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那么,在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來過年呢?(五) 課后作業: 1、總結課堂發言,向爸爸媽媽寫一份建議書,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義,又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過年建議。 2、收集祖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第1課時)學習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詞,并能背誦。2、能感受作者在詩中寄寓的感情。課前預習:1、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并能朗讀詩詞,讀通讀順。 2、選擇合適的音樂為其中一首詩或詞配樂朗誦。 3、選擇其中一首,尋找賞析文章,以備課堂交流。教學過程:(一) 情景導入:月亮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意象——團圓的象征。古人總愛對月抒懷,尤其是在中秋這樣的節日。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播放ppt投影)(二) 誦讀感悟:1、 在小組內選出配樂朗誦得較好的同學進行全班交流。比較哪些 同學讀的較好。2、 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詞,達到背誦的要求。(三) 深入探究:1、 問題情境:再讀詩詞,三首詩詞都詠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 樣的感情?在表現上又有什么不同?2、根據收集的賞析文章分組交流感受。展開討論: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別精彩?為什么?你有沒有不同的理解?(四) 課后作業:背誦三首詩詞,并收集關于“月”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