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第2課時)學習目標:1.能詠誦詠月名句,增加積累。2.發揮想象,以事敘詩抒情,提高賞析能力。課前預習:收集關于“月”的名句。教學過程:(一) 導入:古詩詞語言凝練,想象豐美,意境悠遠,把別離思聚的情意表達得委婉動人,讀來令人心馳神往。(二) 感悟創作:在理解原詩、詞的基礎上,選擇其中一首,發揮想象和聯想,擴展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三) 拓展延伸:1、中國古代有許多詠月的佳句,讓我們一起來對月抒懷。(進行吟詩比賽: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成員輪流吟誦帶月的詩句,看哪個小組吟誦得多。)2、從剛才同學們吟詠的帶月詩句來看,人們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3、請同學們也作一首“中秋詠月詩”,寄寓自己的感情。(四) 課后作業:把同學們作的“中秋詠月詩”收集起來,出一期專題板報。 “世界民俗風情展”專題活動 (1課時)活動目的:開展世界民俗文化調查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人類大家庭的民俗風情,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感情。活動方式:到圖書館、資料室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采訪家長,組成小組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過程:1、 準備。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由分組;制定查閱與調查計劃;作好調查的物質準備,比如照相機、錄音機、筆記本等。2、 活動。個人或小組進行專題查閱、調查,作好詳細、認真的記錄,注意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匯總。3、 交流。小組內部成員經常交流,相互協作;全班交流收獲與體會。4、 展示。每個小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專題小報、圖文展示、攝制短片等形式。寫作:從生活中找“米”(3課時)第一課時:1、自學短文“從生活中找‘米’”。2、問題情境:看過短文后,請說一說怎樣才能從生活中找到“米”。3、組織交流、評價。明確:生活中到處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第二課時:1、學生根據課后練習一討論,擬題。2、明確寫作要求,寫作。3、自己修改作文。第三課時:1、組內交流,互相修改作文。2、學生推薦作文,師生互動評改作文。3、教師聽取各組意見,指導學生評分。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 (1課時)一、聽圖書管理員介紹有關查閱圖書的方法。(見ppt展示)二、運用所學方法走進圖書館查閱、借讀資料,如本書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三、學做讀書文摘卡。四、交流各自制作的各類卡片,并按內容分類、展覽、評比。五、結合微機課學會網上檢索有關信息 單 元 總 結 (1課時)綜合一單元的內容和,進行學習總結,分析自己在學習中的得與失,對自我正確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可就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總結:總結方面獲得收益存在問題(1)課堂發言的情況。 (2)完成作業的情況。 (3)參與活動的情況。 (4)學習興趣的增強。 (5)學習能力的提高。 (6)情感態度的升華。 (7)對老師建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