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教案5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這段人鬼斗智寫得情節曲折,張弛有致,引人入勝。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捉鬼、賣鬼。捉鬼,寫得有形有聲:人捉鬼,“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欲逃,則“大呼,聲咋咋然”。場面緊張激烈。賣鬼,又交代得細致完整。“恐其變化,唾之”,照應前文,安排得一絲不漏。
5.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分析:本文寫宋定伯遇鬼,與鬼斗智,最后捉鬼賣鬼,寄寓著人能戰勝邪惡的思想。
6.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通觀全篇,故事曲折離奇而又張弛有致,讀之引人入勝。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形象。
7.難句譯注。
(1)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
共遞:交替。相:互相。擔:背。何如:怎么樣。譯: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慢,兩人交替背著(走),怎么樣?”(按:兩人交替背著走,比各自步行快,這是不可思議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
令:讓,叫。之:指渡河的水聲。譯:路上遇到一條河,宋定伯讓鬼先(涉水)過河,聽(鬼渡河的)聲音,完全沒有聲響。
(3)鬼復言:“何以有聲?”
復:又。何以:以何,為什么。譯:鬼又說:“為什么(你過河)有聲音?”
(4)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語氣詞,可譯為“罷了”。怪:認為……奇怪。也:句本語氣詞。譯:宋定伯說:“(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罷了,不要覺得我奇怪呀!
(5)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
下:放下來。著:zhuó,接觸;鹤。之:它,代鬼變成的羊。譯:(宋定伯)徑直來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變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賣了它。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縣)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勤學博覽,并好陰陽術數。元帝時,以佐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今已佚。又編集神怪靈異故事為《搜神記》,今已佚,F存本為后人輯錄。本文便選自《搜神記》。
魏晉南北朝是大量產生志怪小說的一個歷史時期。當時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一方面勞動人民渴求擺脫貧困、饑餓和死亡,把尋求安寧、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現實的空中樓閣。在極端困迫的生活里,廣大人民把強烈的反抗意志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現出來。
另一方面,剝削階級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腐朽的土族階層不敢正視現實,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數術之事,尋求精神麻醉。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也編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傳鬼的魔力以恐嚇勞動人民。與此同時,在民間相應的產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和機敏,勇敢地和鬼魁進行斗爭。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描寫南陽宋定伯如何機智勇敢地戰勝鬼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