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敘事順序,品析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交流、以純真的童心觀察世界,那些對大人來說似乎是閑情逸趣的經歷,對孩童卻是真正的快樂,以交流、點評的過程,為深層分析課文創設氛圍。
二、理清敘事順序,探究感悟意趣
1、學生集體背誦全文,思考、交流:
⑴ 文章首句敘寫自己童稚時獲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讀時對句意層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結構上的作用。
⑵ 課文第3段中,“林”“獸”“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銳的童心,它們分別指什么?
⑶ 第4段中“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句中龐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樹又分別指什么?
⑷ 課文分敘部分描寫了兒時哪些“物外之趣”?
⑸ 文中有哪些描寫作者神態的句子?表現出兒時的作者怎樣的心理變化?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 文章開篇僅用32個字,以“物外之趣”總攝下文敘事,行文簡潔。“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視覺敏銳,又表現出孩子的稚氣、天真。“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說明作者小時候善于細致地觀察細小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別人所看不到的妙處,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
⑵ 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林”指叢草,“獸”指蟲蚊,“丘”指土礫凸者,“壑”指土礫凹者。
⑶ 句中的“龐然大物”指癩蝦蟆,所拔之“山”指土礫凸者,所倒之“樹”指草。
⑷ 文章分敘部分描寫的“物外之趣”有:
① 觀蚊成鶴。擬成群的夏蚊為群鶴舞空,把以煙噴蚊想像成青云白鶴的景象。
② 神游山林。在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定神細視,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 鞭逐蝦蟆。見癩蝦蟆吞食二蟲,鞭打示懲,驅之別院。
⑸ 神態描寫表現兒童的心理變化。用“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表現專注之情。“徐噴以煙”寫貪歡淘氣(若“速噴”,則煙濃蚊落,難作“青云白鶴觀”)。“蹲其身,使與臺齊”寫考慮到觀察的方便,表現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觀之正濃”寫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驚恐”表現內心的難以置信、受驚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寫看清了造成嚴酷現實的原因,思謀辦法。文章還借對“外敵”入侵以及自己如何處置的描寫,表現心理變化。癩蝦蟆的兇殘用“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一”表現癩蝦蟆氣焰囂張,一“盡”一“吞”表現它的貪婪兇殘,也是作者“呀然驚恐”心理變化的外因。這先“拔”后“倒”再“一”的殘暴之狀,造成童稚作者的驚心動魄,才有以下“捉”“鞭”“驅”的舉動。三個動詞連用,可見當時決心大,措施狠。讀至此處,讀者可見作者舉起正義大旗主持公道時的除惡的決心、莊嚴的神態,而大快人心。
2、學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圍繞“趣”字著墨,展現了一幅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圖。“趣”既在事中,擬夏蚊為群鶴舞空等,更在超乎物外的稚情,那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得“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而有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視蚊子如群鶴舞空,視叢草蟲蚊土礫的“小天地”為成人之“大世界”,視蟲斗,鞭蝦蟆,這一切不是來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觀蚊成鶴”表現作者幼時的可愛天真,想像力的空靈飛動,以及心靈的追求。課文還通過描寫表現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無所謂大無所謂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發生變化:叢草可以為林,蟲蚊可以為獸,土礫可以為丘壑,所有的一切,儼然一個精致的大千世界,這是視小為大。由于“蹲其身,使與臺齊”,又于“定神細思”之中,將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將自己化為渺小的蟲豸一類。這是視大為小。這些都是想像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