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長大的玩具》教案
第二課時
1.課堂活動:實話實說。話題:你喜歡豬蹄兒燈、陀螺、兔兒爺這一類過去的玩具嗎?
四人小組討論,要求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情估計:①認為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歡。②沒有現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沒意思。不喜歡。③抽陀螺還有點意思,人與陀螺較勁,比較喜歡。
2.課堂討論
問題:大家都覺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難以忘懷。想一想,使作者魂牽夢繞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研讀文本,在具體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尋作者的思想軌跡,在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式:就感興趣的文章自由結合成小組,每一小組要有探究的結論,并能夠依據文本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在交流過程中你可以贊同,可以補充,也可以反對。
可有以下結論:①制作豬蹄兒燈熱情和執著讓作者難忘,那是多么真摯的一種情感。②在制作中讓作者體驗到了只有自己的勞動和創造才能真正享受到快樂,感到驕傲。③豬蹄兒燈乃人們的創造,因地制宜的創造,多么讓人佩服的聰明才智。④不僅是豬蹄兒燈,還有那年三十的燈會上的多姿多彩的燈,不也傳達出我們民族璀璨的文化嗎?你難道不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嗎?⑤抽陀螺的刺激不體現出一種不服輸的勁頭嗎?⑥抽陀螺,抽漢*,多么鮮明的讓人感動的民族感情。⑦在冰上抽打陀螺時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圖畫。⑧對兔兒爺的喜愛緣自于兔兒爺的溫情,善良的心境讓人留戀。⑨兔兒爺的創造體現了人們的聰明才智。⑩大人們拜月,孩子們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
師生共同小結:是什么讓作者魂牽夢繞?是真摯鮮明的情感,是純潔的內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長的感悟,是中國燦爛的文化。
3.閱讀后反思
評一評不同時代的玩具,不同時代的孩子。
學生課堂交流。(此交流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提示評議的角度:①不同時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點,你如何評價?②玩具對孩子的教育和開發有沒有作用?③過去的孩子與現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評價過去的孩子?在他們身上有沒有讓現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師小結:閱讀讓我們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交流又使我們思想得以升華。對那些土氣,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對童年時光有關玩具的回憶、思考。玩具不僅是玩具,當它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就演變為一種經歷,一種情感,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歷史,它伴隨著我們成長,所以作者說是一起長大的玩具。
4.作業
以“我和玩具”為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