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燈》教案 2份(附相關資料)
其五,《小桔燈》之美,美在運用了相互襯托、交相輝映的表現手法。首先,小姑娘的言行是通過“我”的觀察表現出來的,而“我”的感受也伴隨著對小姑娘的描寫而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也伴隨著對她的了解而不斷升華,由初遇的“同情”,到了解后的“可愛”,直到最后告別時的“敬佩”。“我”的感受有力地襯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愛,心靈的美好、高尚。其次,作者著意描繪了小姑娘特定的生活處境,對她的內心世界也是有力的襯托。正是在她的生活逆境和磨難中,她那美好的內心世界才越煥發出動人的光彩。其三,用自然景物來襯托小桔燈:陰沉、迷茫、黑暗的自然環境,與當時重慶的政治氣候相一致,而小桔燈那微弱的紅光,卻給人們帶來活力和生機。這一襯托顯示了小桔燈的象征意義,使主題更加鮮明。這種多角度的襯托手法的運用,增添了文章的立體感,也更加強了主人公形象的美的魅力。
《小橘燈》資料:細節研究
分析小姑娘的形象,首先要分析她的家庭。小姑娘的思想性格和她的家庭是分不開的。
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很簡單:爸爸失蹤了,媽媽吐了血。屋子很小很黑,擺設十分簡單,過年只有紅薯稀飯。用最簡單的兩句話來概括:遭迫害,貧病交加。
小姑娘的媽媽為什么吐血?據作者說,是“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見《中學語文教學》1979年第2期冰心:《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這一點,課文里雖沒有直接交代,但有間接暗示:一是,“只看見她臉上的亂發”這亂發便是被毆打的跡象;二是,王春林失蹤了,特務必定要到他家里去找,媽媽必定不說,因而必定被打,這是符合事物發展邏輯的。講清楚這兩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小姑娘的家庭是一個革命的家庭,也是一個貧困的家庭。革命的家庭給她心里播下了火種,點亮了她心中的“小桔燈”;貧困的家庭使她過早地挑起生活的擔子。這兩點,促使她思想上比一般孩子成熟得早。
明確了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和家庭對她的影響,小姑娘的形象就容易理解了。
作者描寫小姑娘的形象,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的。
(一)她的肖像:“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
這幅肖像給人的印象是幼小,貧困。
(二)她的舉動:
“我輕輕地叩著板門,剛才那個小姑娘出來開了門。抬頭看見我,先愣了一下,后來就微笑了,招手叫我進去。”加線的這幾個詞和詞組表現的都是無聲的動作,透露出她又驚又喜的內心活動。“抬頭”是觀察,“愣”是感到意外,“微笑”是高興 ,“招手”是歡迎。這些舉動表現出小姑娘沉靜的性格。
“這小姑娘讓我坐在爐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邊,不住地打量我。”一“坐”一“蹲”表現出小姑娘的懂事;“不住地打量”表現出小姑娘的注意觀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她不能不察言觀色,以防意外。
“我想起了我帶來的桔子,就拿出來放在床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桔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揉捏著。”(然后)“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枕頭邊。”她拿的桔子是一個最大的,但不是自己吃,而是給媽媽吃;削去的是上面的一段皮而不是全部;揉捏的動作是輕輕的,掏桔瓣的動作是慢慢的; 放桔瓣的地方是枕頭邊,這些動作表現出小姑娘十分細心,對媽媽十分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