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燈》教案 2份(附相關資料)
文中多次寫景:陰沉的天色,“濃霧迷茫的山景”,“黑暗潮濕的山路”,渲染了陰沉、迷茫、黑暗的氣氛,給了小桔燈以有力的襯托。小桔燈是用不透明的桔皮制成的,而且只點了“一段短短的蠟頭兒”,它那“朦朧的桔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嚴格地說,它實在算不得“燈”但是,在這一片昏暗之中,這桔燈發出的微弱的紅光,卻是多么耀眼呵!在這令人窒息的昏暗中,它給人們帶來生機與活力,這一襯托,點明了小桔燈的象征意義,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其實,昏暗中的小桔燈,對于生活在嚴酷現實中的小姑娘,又何嘗不是一個形象的襯托?文章立題為《小桔燈》,但刻劃的卻是制作并贈送小桔燈的主人──小姑娘,其內在的聯系,不也是十分清楚的嗎?
《小橘燈》資料:重點難點指導
熟悉課文,完整把握“小姑娘”(即“小桔燈”的主人)活動的過程,認識、理解小姑娘的性格,進而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1.打電話為母親求醫──課文寫小姑娘急匆匆的動作、瘦弱的外貌、破舊的衣褲和赤足下的草鞋,寫“我”與小姑娘的簡短交談,意在交代小姑娘困頓的家境。描寫小姑娘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句真實的表現她在奔忙、奮斗;這個充滿活力貧家女孩熱愛自己的家,盡管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
2.“我”去小姑娘家探望──通過“我”的觀察和與小姑娘的再次交談,進一步寫出小姑娘家庭的不幸。“母親”病重已令人揪心,“父親”去向不明更讓人不安。注意課文著力寫小姑娘平靜的心態:她熱情接待“我”,安慰“我”,笑著介紹讓人聽來辛酸的“年夜飯”。小姑娘有超乎年齡的成熟、堅強。
3.做一盞小桔燈送給“我”──這是體現課文主題思想的內容。川妹子用家鄉盛產的紅桔做一盞小巧別致的“燈”送給尊敬的客人夜路照明,非常自然、合理;如果我們再把這盞燈與小姑娘的遭遇和小姑娘對未來充滿美好希望的話語聯系起來思考,就會從“事”中悟出鼓舞人心的“理”、感人至深的“情”來。
4.課文后半部分的“補敘”與“抒情”──“補敘”小姑娘父親的情況,不光是為解讀者的懸念,更重要的是交代小姑娘家庭的特點.小姑娘的父親王春林(木匠)是有覺悟的勞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因支持進步學生的革命活動而被捕,這樣的家庭對小姑娘的成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她才有上述的行為、品格。 “抒情”是記敘別人結果,“我”是一位進步的對勞動人民富有同情心的知識分子,在特定環境中,面對讓人憐惜愛和欽佩的小姑娘,“我”的感情必定是不平靜的,這種感情十二年來都在激蕩,沒有逝去,于是終有了散文名篇《小桔燈》問世。
教師檢查閱讀課文6~13段的效果時,可以按下面“板塊”順序提示學生復述課文并講講體會──
“做燈送燈”(第6、7、8段)──“提燈”(第9段)──“議燈”(第10段)──“問燈”(第11段)──“想燈”(第13段)
1.課文寫天色、山色、山路分別用了“陰沉”、“迷茫”、“黑暗”、“潮濕”等詞語,這些詞語有沒有特殊的含義?
有人認為,這些詞語暗示“黎明前的黑暗”。這樣解釋,有些牽強。首先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這樣詞語準確、形象表現了描寫對象的特征;進而讓學生體會這樣描寫環境對小桔燈“朦朧的桔紅的光”有烘托作用,能引起讀者體味小桔燈的象征意義。至于有關課文時代背景的政治內容,教師應在學生閱讀課文前作簡明扼要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