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燈》教案 2份(附相關(guān)資料)
處處交代,處處照應(yīng),精心安排,細針密線,是使這篇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shù)牡诙䲢l原因。
作者精心安排,前后照應(yīng)的文字很多,如:
“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十二年過去了……”;
“‘我媽媽剛才吐了許多血!’”“(媽媽)被頭上有斑斑血痕……”;
“‘這盞小桔燈照你上山吧!’”“我下樓在門口買了幾個大紅桔子……”;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王春林也失蹤了……’”;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我們‘大家’都‘好’了!”
(二)抒情生發(fā)于故事的展開和人物的描畫中
《小桔燈》的抒情是內(nèi)涵的,主要生發(fā)于敘事的筆觸間,融和在描畫人物的濃淡墨韻和深淺色彩中;《小桔燈》的抒情也很有層次,很有節(jié)奏。隨著故事的展開,形象的深化,作者感情的波瀾也起伏隱現(xiàn),與描述相始終。
第一部分。寫相見第一面,“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小姑娘。由于見面的突然,小姑娘的外貌自然就特別引人注目。通過作者的眼,我們看到她的外貌神態(tài):“八九歲光景”──幼小;“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貧困;“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fā)紫的嘴唇”──瘦弱,一個多么令人心痛的窮苦孩子!通過作者的眼,我們注視著她“登上”、“摘”、“縮回”、“爬下”,稚氣的動作使人更添同情。
這是映入作者眼中的孩子,也是映在作者心上的孩子,貫串整個描寫,是“憐”──作者深深的同情。這種發(fā)自肺腑的憐憫之情,融進了選詞描畫的筆觸里,也透過“我”趕緊找醫(yī)院號碼和“拉住她問”的兩個動作表現(xiàn)出來。
第二部分。寫相見的第二面,“我”上門看望小姑娘。進門,寫環(huán)境──“屋子很小很黑”,寫病人──“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寫物──“門邊一個小炭爐,上面放著一個小沙鍋”,描述的是生活的艱辛,處境的困苦和家庭擔(dān)子的沉重。承擔(dān)如此重擔(dān)和艱辛的,卻是一個八九歲光景的、赤腳穿草鞋的小女孩。
作者作這樣的渲染,要勾起的,并不只是讀者更深的同情,還有對這個孩子的衷心喜愛。外在的黑暗只是用來映襯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美,作者在陰暗、凄苦的背景上,給我們勾勒了一個幼小者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靈魂。她鎮(zhèn)定(“她現(xiàn)在很好”、“你放心”),她樂觀(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她懂事(招手叫我進去;讓我坐在爐前的小凳子上),她對媽媽無比地體貼(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枕頭邊。),她對爸爸十分地想念(“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沒有說下去)。讀了這些描寫,每個讀者都會油然而生愛戀之情,都會從心底里發(fā)出呼喊:多么可愛的孩子啊!
這正是作者感染我們的情思。隨著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揭示,作者抒情的波瀾也向前推送,從對孤苦伶仃的孩子的深切同情發(fā)展到了對年幼友人的熱愛。“愛”,浸染著整段描寫。從小女孩的一言一語里,我們可以聽到作者急促的呼吸;在小女孩的一舉一動中,我們可以感覺出作者心靈的跳動。
這里還不是文章主題凝聚的地方,還不是作者感情的沸點,冰心把散文的“詩眼”放到下面,放在一盞小桔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