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的教案
此外,還有按照事物的性質安排順序、按照感情的發(fā)展變化安排順序等。這些順序,以后都要接觸到,這里了解一下、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時間順序。
(3)按時間順序、或事物發(fā)展的順序來安排記敘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時間和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來敘述故事,可以有多種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這是第二冊記敘文學習的重點。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學過的文章中都有過接觸。
按照前面三個提問,邊回答、邊訂正、邊總結,依次出現板書。
記敘文基本知識
1.要素:
時、地、人、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順序:
時間(事物發(fā)展過程)
空間(不同地點)
事物性質
感情變化
3.方式: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4)什么是順敘?
“順敘”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自然過程來安排材料,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往往也是時間先后的過程。所以,時間順序和事物發(fā)展的順序在文章中是統(tǒng)一的。
我們今天學習的新課《一面》,就是采用“順敘”的方法來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課文學習。
(l)簡介課文。
要求。看標題、看預習提示第1段、從頭至尾瀏覽(即視線掃瞄)一下課文。
教師采取邊提問、邊講解、邊板書的方法。初步明確以下問題。
① 本文寫的人物是誰?
② 本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誰?
④本文寫作在什么年代?
教師明確:
① 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魯迅。
魯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僅去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寫于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的當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后加入共產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后從事寫作和翻譯。
本文寫的是作者和魯迅的一次見面。
(2)快速閱讀。
要求:本文約2600多字,按每分鐘談300字算,給10分鐘讀完一遍,不必細看,了解大概,掌握整體情節(jié)結構。本文以空行隔開,分為兩個部分,記敘主要在第一部分,帶著課后的,練習三”看課文,劃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幾個層次,一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作者和魯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筆,在每一層次的空白處做上記號,能從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一下這一層的意思寫在空白處就最好。
(3)檢查閱讀。
找上、中、下三類學生回答,看誰分得大體正確,使用的符號最恰當,概括得最準確。教師邊訂正、邊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寫了作者進內山書店看到魯迅然后離開內山書店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時間順序,又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l、2兩段,寫“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
第二層次:3至17段,寫內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 的困難。
第三層次:18至38段,寫“我”和魯迅的會面。
依次板書
結構層次
我去內山書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經過 我想買書有困難;
我與魯迅一面之緣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點批劃。
具體劃分第一部分的三個層次,在相應的空白處各自概 括這三層的意思。
做練習一。在書上用曲線(或重點號)劃出本文寫出記敘基本要素的有關語句。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