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的教案
六 下邊是本文開頭三處伏筆,試指出下文與這三處伏筆的照應之處。
1.“我”本來要去接班,但還要等半個鐘頭。
2.“我”是一個因為繁重的勞動而“困軟得很”的窮售票員。
3.“我”不到別處,而到內山書店去歇歇。
七 破折號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釋,②表提示,③表插說,④表話題轉換,⑤表話沒說完。請辨析下邊的例子:
1.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
2.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個矮小而結實的中年人——內山老板走了過來。( )
5.我……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塊多錢……( )
8.那種正直而慈詳的眼光,使我立該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
9.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這事到現在已經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園,內山書店,店里,店后面長臺子旁邊,南面,北面,里面,書店的門。
3.起因:接班還要等半個鐘頭,到內山書店躲雨,歇歇。經過:翻看書籍,內山老板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并接受贈書。結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二、這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文章中雖有不少記事的成分,但這些記事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描寫人物出現的具體環境,記事還是為了刻畫人物。重點放在人物刻畫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魯迅的高尚品格;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記敘的重點。
三、1.(c),正確,符合主要內容的概述。(a),不對,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點和人物,沒有交代“我”去內山書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內容第一層的概述。(b),不對,第(18)段寫魯迅出來,已屬于第三層的開頭。(d),不對,第③④兩段已屬于第二層的開頭部分。
2.這種意見不對。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靜的思索,表現了“一面”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這部分的抒情和議論,畫龍點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四、(1)書店的全景:“店里空蕩蕩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后面長臺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著一列中文的《毀滅》。”一本書的特寫:“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2) (見課本)
五 1.“結結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現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一種深感激動的神態和幸福的心情,難于用言語來表達。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成員、中共地下黨員,養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2.“帶著體溫的”銀元,表明這是作者艱苦勞動所得,雖少卻很珍貴。“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現魯迅憂國憂民,操勞一生,作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是作者被魯迅的崇高品質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動。“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對魯迅的由衷感謝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