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木蘭詩》教案及練習
概括起來說,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4. 深入剖析:
(1)試闡釋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薄靶劢〉木瘛币簿褪沁@種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
課文中提到,“一種冒險的美趣”,“奇趣橫生”,“一種壯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這種種趣味,其實都是經歷艱難險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高爾基在《海燕》中叫做“戰斗的歡樂”,毛澤東則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歡樂”、這“樂”,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5. 語言品析: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來說理,既生動形象又有說服力。請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現作者什么情懷。
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喻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用“曲折回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這些比喻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
《土地的誓言》
1. 作家作品
(1)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2)寫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教學設計>文章。
2. 詞語積累
正音:
端木蕻良(hóng) 熾痛(chì) 噴涌(pēn) 泛濫(làn)
白樺林(huà) 嗥鳴(háo) 山澗(jiàn) 斑斕(lán) 碾(niǎn)
豐饒(ráo) 污穢(huì) 讕語(lán) 怪誕(dàn) 亙古(gèn)
默契(qì) 田壟(lǒng) 蚱蜢(zhà měng) 鎬頭(gǎo)
詞義:
熾痛:熱烈而深切。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默契:情意相投。
污穢:骯臟的東西。
3. 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