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筏子》教案1
互動5:作者極力描寫的是黃河上的艄公形象,寫乘客的大膽鎮(zhèn)靜又是為什么呢?
明確:襯托艄公技巧高超
互動6:那么寫黃河的驚濤駭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確:也是為了襯托艄公的技藝高超。
互動7:艄公技藝高超,乘客談笑自如。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類的最好寫照。那么作者想要通過這一切闡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確:只憑天不怕地不怕的沖勁是不行的,要戰(zhàn)勝艱難險阻、征服自然還得靠沉著、細心、機智和毅力。只有大膽鎮(zhèn)靜與小心智慧相結(jié)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互動8: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闡明這一道理?明確:鮮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襯托和對比。有正襯,如寫黃河的大,以大水車襯托。寫黃河的深,以筏子的載重多襯托。寫黃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來襯托;有反襯,如見到羊皮筏子前和見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較;有正襯、反襯錯雜,如小小的浪頭吞噬筏子,即正襯了黃河的兇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們;有襯托對比交織,如提心吊膽和從容談笑即使對比,又是前者反襯后者。這一連串的的對比、襯托是文章結(jié)構(gòu)緊湊、文脈連貫。
研讀與賞析:
見課后習(xí)題
拓展延伸:
1. 背誦課文的倒數(shù)第二段。
2. 利用課外時間參觀黃河水車,羊皮筏子。
補充材料: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后封孔,以木板條將數(shù)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于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我國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長22米,寬7米,前后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曉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從蘭州順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達包頭,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運輸。牛皮筏一般由90個牛皮袋扎成,可載貨四萬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當(dāng)?shù)赜小把蚱しぷ淤愜娕灐敝f。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qū),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吹牛皮,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將渡河者裝人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劃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松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jīng)驗老到的“峽把式”領(lǐng)航掌槳,任憑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散步。50年代前,蘭州金城關(guān)、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業(yè),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六十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今天,皮筏作為擺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蘭州和寧夏沙坡頭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來。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們不愿繼承父輩的衣缽,做了其它行當(dāng),做水路生意的也都開起了汽墊船或游輪業(yè)務(wù),只有老年的筏工們不愿拋棄隨他們幾十年的寶貝皮筏,開起了在黃河岸邊擺渡游客水上娛樂的旅游業(yè)務(wù)。不過,他們并不是每天都出水。蘭州市北濱河路180號的陳老漢便是一個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過是橡皮筏,經(jīng)常在河邊迎風(fēng)逐浪玩筏。祖居蘭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個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運氣好,總會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蕩,或在灘邊晾曬皮筏的新奇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