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22
二、學習新課 (37分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轉變師生角色,真正體現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在課堂上,老師應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相機點撥、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根據本文的教學思想及模式,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學習中,將大部分學習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發(fā)揮主動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及小組合作的精神,通過自己反復閱讀文本、相互討論而領悟,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第一板塊:聽讀課文 體味文勢 (7分鐘)
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范讀,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營造學習的氛圍,體會文本的精氣神。(7分鐘)
讓學生揣摩文章的朗讀技巧,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最大限度的展現文章內容,實現知識目標。這一環(huán)節(jié)完成后,預期目標是希望學生能被文本中所描繪的場面所震撼,。
教師范讀時,學生要認真體會老師在朗讀過程中對文章的處理。
師:課件上展示的圖片中有很多安塞腰鼓的場面,你用那些詞語來概括這些場面?
聽完老師的朗讀后,同學們又有些什么感受?你用那些詞語來概括聽的感覺?
學生談聽讀感受。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大致的幾個類別。過渡到對文章音韻美、形式美、精神美這三大美點的探究。
第二板塊:分析課文,美點探蹤 (23分鐘)
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采用“問題探究”策略,在教師的組織下,提出探究問題,通過合作探究,自讀自悟,解決文章的重、難點。
老師提供并出示以下主要的小課題:(學生有別的小課題的臨場解決。)
1、對文章朗讀處理的分析——音韻美(8分鐘)
預設:朗讀的處理是由于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決定的:1—4自然段寫表演前:語速較慢,語調沉穩(wěn)有力,表現腰鼓表演前安靜中蓄積力量的特點。 5—27自然段寫表演中:語速較快,語調高昂激越,表現腰鼓表演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 28—30自然段寫表演后:語速舒緩,語調輕柔,表現腰鼓表演結束后場面寂靜的特點。總之:開頭和結尾應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間部分應激情澎湃,情緒激昂。
2、對本文寫作特點的分析——形式美(9分鐘)
預設:由于作者表現的內容是安塞腰鼓,這種藝術的形式的特點是大氣磅礴,節(jié)奏鏗鏘有力。因此在文章的句式上多簡潔有力的短句,偶有拖沓的長句;也沒有冗長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段落(節(jié)奏鏗鏘有力)。大量地運用排比和比喻,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大氣磅礴,富有氣勢)。
分析后就讓學生朗讀相應的有排比和比喻的段落。
3、對本文主題思想的初步分析——精神美(6分鐘)
預設結論:關于這篇文章的主旨,常見的有以下這幾種見解:
1、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2、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