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學案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傷意為: 文題含義 。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⑥余聞之也|久
二、課堂探究
1、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 點撥、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2、議一議:
⑴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⑵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
⑶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后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苯淮岁P于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系下文說說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