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主要知識點(新教材人教版)
《紫藤蘿瀑布》
作者簡介
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鐘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自幼生長于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余韻。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說《知音》、《弦上的夢》、《紅豆》 ,散文集《丁香結》 。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后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于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
文章體裁:
借景抒情散文。
文章思想內容:
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的進取的。
解釋詞語:
迸濺:向外濺出或噴射。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現得少。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文章結構:
全文11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獨句成段,既是作者內心的反應,又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
第二部分(2—9),描繪了紫藤蘿的花形、花色和花香
第三部分:(10--11)由觀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托物言志、寫景狀物的寫法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征意義,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寫景狀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礎。要求學生認真地觀察景物,細膩地描繪景物。
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
比喻: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通常的說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擬:就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
如:(1) “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來,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比喻:把整片垂下來的紫藤蘿花比作瀑布。)(2) “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比擬)(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的神態,賦于了紫藤蘿花的動態美。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
景物描寫:
先寫整體,后寫局部。
通感修辭運用
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方式。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各種感覺相通。
如:“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這不是比喻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修辭手法,香氣是嗅覺的東西,而淺紫色則是視覺的顏色,作者把兩種不同感官的感覺連在一起,使用的就是通感的手法。例如“這女孩笑起來很甜”,笑是視覺的,甜是味覺的,這也是一種通感。
本文主要從賞花、想花和憶花三個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瀑布的,試給課文劃分層次;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這篇文章單純地是描繪紫藤蘿瀑布嗎?試找出文中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
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不由得”引起懸念
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 ”的原因是什么?獨句成段這樣寫有何好處?
答:“我不由停住了腳步”說明紫藤花的美麗,作者是因為心有所動而止步。“不由”在這里點了作者從沉思到驚醒到被吸引的過程。那么他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這里的獨句成段,既是作者內心的反應,又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