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長句變短句
【分析】:把長句變換為短句的一般方法有:把長句的附加成分抽出來單獨成句;把長句中的并列成分拆開,分別與句中聯系它們的共同成分組合,形成幾個并列分句。根據題目的三點要求,可以把長句變換為:①淮河大橋今天舉行通車典禮,②這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③它的落成使淮南市到淮北市的路程縮短了幾百公里,④省委領導同志參加了這個典禮。【課外拓展】
課外閱讀――我國古代語文的教學 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并無獨立的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是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教育等融為一體的。但古代教育教學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礎地位的部分內容,已綻露出語文課程的萌芽。中國古代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也積累了大量經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課程作為教育內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下的各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古代課程的內容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反映。 中國古代教育有三種表現形式: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非常簡單。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社會教育沒有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因而也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課程。但原始社會課程內容卻存在,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藝術(歌唱、繪飾、雕刻等)、原始記事(物件記事、符號記事、圖畫記事)、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原始人群在生產勞動、生活之中口頭創作出來的古代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傳統教學內容。 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教育也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中國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教育內容。其中“禮”、“樂”、“書”中包含著相當多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出新的特征。封建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現為專制主義的特點,隨著封建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的科學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封建統治者不僅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在文化教育上也實行專制主義政策。所有這一切,在中國封建社會課程上都有明顯的反映,突出表現在: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以儒家經學典籍為主,主體是“五經”。 和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歷時最長,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點是:先教學蒙學讀物(影響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識字;然后學習以《五經》、《四書》為主體的儒家經典;以文選作為補充讀物和寫作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