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四大弊端1、脫離語言實際。
主要是脫離口頭語言實際,不重視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我國古代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兩漢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變化;而口頭語言則是一刻不停地發展著,變化著。所以二者的距離越拉越大。 2、脫離應用實際。
讀、寫大都與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無關。讀書皓首窮經,苦練八股,只為功名。這也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仇。[元]虞韶編的《日紀故事》中有一則師生矛盾的故事:許衡年七八歲,受學鄉師,書過目輒不忘。一日,問于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科第耳。”復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謂其父曰:“此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大過人者,不能為之師矣。”固辭而去。 3、忽視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數人培養成文學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能力。當然,也不排除為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奠定當文學家的基礎。這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文學鑒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語文美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視知識教育。
我國有起源很早,很發達的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但始終沒有建立起適宜于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經總結出一個“起——承——轉——合”帶有點規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變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們反對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規范,就只能用“文無定法”來抵制規律性的知識,其實是很無力的。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成了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 -------------------------------------------------------------------------------- [1]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75-77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 《(三字經)在國外》,《華商時報》,1994年6月17日。
[3]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4] 杜甫:《奉贈韋左亟丈二十二韻》。
[5] 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卷二。
[6] 唐彪:《讀書作文譜》卷五。
[7] 呂本中:《宋詩話輯佚》卷下。
[8] 唐彪:《父師善誘法》下卷。
[9]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
[10] 梁章鉅:《退庵論文》引蘇軾《與住簡書》。
[11] 謝枋得:《文章軌范》,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