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一)“三、百、千、千”我國古代流傳的、最著名的蒙學讀物,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主要作用是集中識字。 1、《三字經》
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所編,該書言簡意賅,容量豐富,從教學的重要性,談到封建禮教的基本綱領,進而介紹名物常識、讀書次序、歷史知識、勤勉好學的范例等。在編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壓韻成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很有特色。該書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2、《百家姓》
相傳為北宋人所編。全書集姓氏400余個,每四字組為四言韻語,文中字與字之間并無聯系,但因句句押韻,讀來和諧流暢,易于記誦。 3、《千字文》
相傳為南朝梁周興嗣所著,其內容包括天文、博物、歷史、人倫、教育、生活各方面。全書對仗工整,押韻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書。 4、《千家詩》
作為蒙學詩歌讀本的《千家詩》是在南宋劉克莊編選的《千家詩》基礎上選錄編訂的,流傳廣泛的有王回選注的《新鐫五言千家詩》和謝枋得選、王相注的《重訂千家詩》,后來把這兩種《千家詩》合二為一,共選出200余首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經”、“四書”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教育,漢代以“五經”為課程,宋代以“四書”為課程。 1、“五經”
“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加上失傳的《樂經》,也稱“六經”)。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孔子和“五經”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經典,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五經”的內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學、倫理等方面,在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2、“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稱。宋代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后長期為封建政府科舉取士的考試用書。 “五經”、“四書”作為我國古代語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們在思想內容方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但它們對我們整個漢語文教育的發展,卻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后世的政治、教育、哲學思想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文選讀本
文選讀本是我國古代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南朝梁太子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其后影響較大的還有宋代真德秀編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編的《文章軌范》,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的《古文觀止》,姚鼐編的《古文類辭篡》、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各類文選讀本,所選的大都是各個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學生閱讀和仿作習文。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今天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 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
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特點,決定了集中識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識字階段的識字量以左右為宜(“三、百、千”三本書合起來,單字在XX字左右,剛好達到初級閱讀所需的基本識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學,也要進行適當的寫字練習,字意教學要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結合閱讀教學進行鞏固,并逐步加深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