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2、使用韻語和對偶,便于朗讀、記誦。韻語和對偶的使用符合漢字和漢語的特點,“識字教學使用整齊的韻語,或者使用對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因為,使用整齊韻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興趣,又容易記憶”,使用對偶“從聲音上說,和諧順暢,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從內容上說,或者連類而及,或者同類相比,或者義反相襯,給人的印象特別鮮明突出,容易聯想,容易記憶”[1]。 3、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
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這在識字教學中也得到了體現。如《三字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1944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三字經》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2]。 4、聯系日常生活。
中國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注意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明人呂坤在《社學要略》中介紹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習見聞”、“便日用”、“有義理”,足見“三、百、千”等蒙學識字教材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學讀物流傳于世,成為“恒用之書”的重要原因。 5、激發兒童的興趣。
兒童喜愛聽故事、喜愛看圖畫,喜愛大聲朗誦,適應兒童的這些特點,古代蒙學識字教材中編入簡短的故事、淺顯的詩歌,有時配以插圖,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例如蒙學讀物中的孔融讓梨、磨杵成針、擊甕出兒等故事,明清時期蒙學的“歌詩”課程,不僅能教學識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情趣,樹立志向,促進智力和語言發展。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方面的經驗主要有: 1、熟讀 精思 博覽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通過誦讀、熟讀,不僅容易形成語感,而且有助于記憶理解。 讀和思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本文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將注腳看,始有益。”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讀、精思的同時,古代語文教育也主張廣泛涉獵,并不僅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書”、“五經”的狹小范圍里。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廣泛讀書、接觸社會,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許多人還認為廣泛涉獵即可學會作文,古人所說的“觀千劍則曉劍,讀千賦則善賦”就是這個意思。 2、評點法
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圈點”是指在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評注”是把對內容和文字的評論寫在正文旁或行間。使用此法,對指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大有益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細心閱讀、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