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三)寫作教學1、注重基本功訓練。
“蒙學教文,注重錘字、煉句、布局、謀篇等項基礎練 習,不盡是籠統地一篇一篇寫去。”[3]蒙學寫作練習,注重進行分解練習。作詩之前,往往要先練屬對,先是“一字對”,漸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寫議論文,往往要先練習寫段落,先練習寫“破題”,然后練習寫“承題”,直至整篇的文章。盡管格律化、公式化對寫作來說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訓練扎實,可謂古代寫作教學的長處。在寫作訓練中,從單項訓練開始,漸至整篇作文的訓練,也體現了寫作教學的一般規律。 2、多讀多寫多改
我國古代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勞于讀書,逸于作文”[5]的說法,十分重視“多讀”對寫作的作用,把“讀”視為“寫”的重要條件,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但讀不能代替寫,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寫才能練就。古代流傳著“讀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諺語,還流傳著“多讀,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也”[6]。古代的寫作教學,基本上體現了這一原則。 我國古代的語文課程與教學一貫有精于改文的傳統,頗有可取之處,概其要點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隨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學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當,“唯可改之處,宜細小筆削,令有點鐵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學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從模仿入手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學之既久,自然純熟。”[9]這是對前人寫作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宋代對寫作規律的一般認識。實踐證明,人們練習寫作都是要經過模仿,而后才有創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歷代學者主張的寫作指導原則。蘇軾說:“凡文字少中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10]謝枋得也主張:“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問題和弊端
中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存在著三大問題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
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文教育成了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舉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國士子趨向科舉,語文教育逐漸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2、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陳舊片面,主要為識字、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引導人們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學方法問題。
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只重整體感知,缺乏分析認識,只強調求同思維、單向思維,忽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尊重維護作者權威,無視讀者理解的主動性、創造性。只聽任一條暗胡同里摸索, 缺乏系統的讀寫理論指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