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
3、合作探究:
⑴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⑵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并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贊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4、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問題組:
⑴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云特點的一句話是什么?
⑷根據課文舉例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單一例即可)。
⑸舉例說明看云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⑵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⑶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云;
⑷雨層云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
⑸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了解了看云可以識天氣的,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四、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點評】
此教案突出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在指導學生反復閱讀中去感悟文章,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鮮明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本教案設計頗有新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熱愛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點突出,難易適度,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貼切自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課前的積累到課堂中對問題組的研討以及反饋回顧,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動態中,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較好地達成了學習目標。可以說,本教案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應用說明文,是很好的課例。但是本課設計一課時比較多,如果設計兩課時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