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高地導學案
9.思考與練習二:文章重點寫了唐代著名山水詩人孟浩然,但作者為什么又引進了李白、王維、杜甫、王迥的詩文及張繼的《楓橋夜泊》?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提示:以此來突出孟浩然的詩品、詩才和對他的敬慕之情,也證明了孟浩然在唐詩中的地位與影響;引用王迥的詩是為了顯現詩人薈萃襄陽的盛況;引用張繼的詩是為了類比王維的《漢江臨眺》使襄陽遐邇聞名;以孟浩然的詩來證明孟浩然與襄陽的血肉關系和對襄陽的一片深情。這些詩歌的引用對中心論點起了很好的論據作用。
10.小結:
孟浩然是襄陽人,作為唐詩中一棵“大樹”,一面“旗幟”,一張“名片”的孟浩然,無疑對唐詩成就了襄陽“起到了有力的佐證作用”。
七、分析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7-10自然段。距離襄樊市區15公里,在漢江的西岸有一座山,名叫鹿門山,山不高,也不算險峻,但這座看似普通的山,在中國文化史上卻聲名顯赫。因為從東漢到唐代,短短幾百年間它便先后有三位文化名士——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這座山上隱逸。特別是當它和詩人孟浩然的名字連在一起后,鹿門山便和孟浩然以及他恬淡的詩風一起名滿天下了。
2.問:作者為何說襄陽的兩座山——峴山和鹿門山已成為“詩壇圣地”,“兩座文化山”?
提示:(1)兩山孕育了詩人孟浩然,產生了無數詩篇,一景一物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2)以孟浩然的兩首詩為例,證明孟浩然與這兩座山的血肉關系和對兩山特有的感情。“于是,詩人來到襄陽,必登峴、鹿二山。峴、鹿二山成為詩壇圣地,成為兩座文化山”。
二、歸納寫作特點:
1.文章層次清楚,論證嚴密。
2.引用詩歌加以佐證,既符合文章的論題,又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和文化意蘊。
12月7日星期二上午(10:10)第三節舉行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