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業
①生字生詞在作業本上抄寫三遍。
②熟讀全文三遍,并反復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會百草園的感情。
1.由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明確: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⑴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提問:課文的第1段寫出百草園的什么情況?這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②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于“時間的流駛”,一些景致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⑵請學生朗讀第2段,引導學生迸行分析。
①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么?
明確: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么景物呢?
明確:萊畦,石井欄。
③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更加生動、
美好呢?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為什么是“我
那時的樂園”?
明確: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④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人?
明確: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人。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棋,寫的是春季;鳴蟬,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寫的是夏季;油嶺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的是秋季。
這樣寫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園,而且還寫了那么多、那么生動、形象的動、植物,錯綜交織,而又井井有條,描寫出了百草園的可人。
⑤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