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美猴王》 教學設計(語文版)
14、《美猴王》 教學設計(語文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給課文劃分段落結構層次,理清故事情節,會復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語言通俗、生動、簡潔、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運用教師示范,學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動作、語言,從而概括其藝術形象;師生合作總結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的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美猴王“不避艱險,敢說敢干”的精神,養成課外閱讀文學著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把握美猴王藝術形象。 重點:把握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的意義,從而正確把握本文中心。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1、《西游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小說,作者吳承恩,明代小說家,他的《西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2、什么是神話小說?它源于以神為中心的古代傳說。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樣的生命,往往借神話去說明一切,把它作為一個民族的共同信仰。這些神話在民間流傳廣泛,經過后人不斷加工而寫成小說,叫做神話小說。
3、《西游記》共100回,主要寫的是美猴王——孫悟空戰勝妖魔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課文節選的是全書的開端,寫美猴王的來歷,以后的故事都是從這里生發出來的。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篇課文。
二、閱讀要求
1、默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給課文的生字詞注音釋義,掃除文字障礙。
2、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故事情節,了解課文內容。
三、字、詞的落實:“ 鐫、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設、滔滔不絕、力倦神疲”
四、賞析課文
學生討論,整理課文層次,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開端):寫石猴出世
討論要點: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雖不是母體所生,卻肢體俱全。起筆就顯出它的神奇出眾,為后文寫孫悟空的神通廣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發展)寫石猴的山間生活
討論要點:作者分別從行動、飲食、交往行蹤四個方面,集中體現它活潑、機智、靈巧的特點。這樣既照應了石猴的神異出眾,又為下文寫發現水簾洞作鋪墊。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結局):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帶領眾猴進洞居住,并被擁戴為王。
五、課堂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14、美猴王
吳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