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總結及同步練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爸爸的花兒落了 丑小鴨 詩兩首 傷仲永單元知識總結
【重點難點提示】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2.根據上下文揣摩、理解、積累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感情色彩濃厚的語句。
3.了解插敘的巧妙運用,了解詩歌中象征的手法。
【典型例題分析】
例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精析:
這道題考查同學們是否能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閱讀文章的步驟是什么呢?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后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思想感情。
本文從題目看,包括兩個部分,先寫百草園的生活,后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這兩個部分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概括本文的主題,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者對這個問題就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看法: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第一種說法,根據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為什么呢?請看張碩城老師的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十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其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實際內容。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