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知識總結及同步練習
答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主題思想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例2 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段,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學習到哪些寫景的方法?
精析: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一些寫景的方法。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長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答案: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以下寫景的方法。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例3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怎樣運用插敘的寫法的?為什么要用插敘的寫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精析:
這道題考查同學閱讀插敘文章的能力。了解本文是怎樣運用插敘的寫法的,理解插敘的寫法和文章的主題之間的關系,理解插敘的作用。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憶述往事采用了插敘的寫法。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
答案:
本文憶述往事采用了插敘的寫法。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例如: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引出的部分就是插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