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 再走一步》課堂教學案例
《走一步 再走一步》課堂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尋味的美文,講的是作者小時侯一次在小懸崖上的遇險經歷。從這次經歷中,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并且這道理成了他以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同時,這篇文章在結構線索、起伏照應、心理刻畫等方面都非常有特點,語言簡練流暢、含蓄委婉。因此,教學本文,旨在引導學生正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悟作者講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到一些寫作技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人生的有益啟示。通過品讀文章,學習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人生的哲理。
(三)、過程設計:
一、導入
(讓學生對話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的方法、途徑,導入新課《走一步 再走一步》。)
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困難嗎?說一說當時的情形。(學生口述)
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解決的?(學生回答)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看看一個八歲的小男孩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二、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屏幕顯示應掌握的字詞,抽學生注音,釋義,并加以鞏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朗讀要求(屏幕顯示朗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讀出語氣。)
2、思考問題:文章記述了一件什么事?復述故事情節。
四、研讀課文,研討主旨
1、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悟,那么作者有沒有也從中悟出道理呢?
3、這個道理怎樣理解呢?
4、這個道理有用嗎?從哪里看出來?
5、這個哲理使作者一生受益,咱們同學能不能將哲理化為己用,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呢?
五、細讀課文,品味語言及寫作技巧
1、這篇文章語言樸實,內容耐人尋味。我們再細讀課文,以“我從 中,體味到 ”說話。
例:我從“父親引導我走下懸崖”一段中,體味到“父親愛孩子,會教育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
(學生思考后,發表自己的見解。)
2、引導學生發現文中值得學習的寫作技巧。
例:文章記述了脫險經歷后,接著寫了從中得到的人生哲理。這一種寫法使文章從感性的層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這種敘事之后針對事情進行議論的寫法值得我們學習。同學們再細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值得學習的寫作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最后交流)
六、小結:生活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要把大困難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困難,一個一個解決。當然,面對這一個一個的小困難,還需要的是堅持不懈。
課堂教學片段實錄(研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