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精選13篇)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系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復述課文。(大屏幕投影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復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合作探究: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學生朗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拓展延伸: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學會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二.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學生討論后明確]:
1、他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剛開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變了想法,認為自己現在在英國沃頓空軍基地起飛,只要飛起來就行。第二步飛二十分鐘就可以輕松到達荷蘭,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飛到德國,終于完成了任務,成了孤膽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課文題目一樣,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難便成小困難,逐一克服,終于取得成功。
討論: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聯系自己在文峰職業中學的住校生活]
[明確]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媽媽。
2、以前的我對父母依賴性很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顧,現在六天了,我想我會很快適應這里的生活的!……
[小結]大家提到了“依賴”,我想雄鷹教小鷹學飛的故事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發:鷹媽媽為了讓小鷹學會飛翔,就把小鷹從懸崖上的窩中推了下來,小鷹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鷹媽媽又把小鷹叼到窩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來,終于小鷹也學會了飛翔。
可見在困難面前,只有知難而進,鼓起勇氣和信心,就像同學提到的“不要氣餒,堅持到底,成功就在終點等你!”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生字詞語。
2、默讀文章,復述內容。
出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脫險”的過程這個重點。
3.這件事給你哪些啟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來表達這個哲理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聯系你的生活,講講你“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把你的感悟與同學們分享,讓大家都變得聰明起來!
四、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聯系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第二課時
一、重點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脫險部分(分角色朗讀)
2、你從這段話中讀懂了什么?這段話中,哪些語句讓你得到了啟示,你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二、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閱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2、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三、課堂小結。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默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準確地復述課文的能力。
2、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特別是心理描寫。
3、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寫并體會其作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認識,正確把握的內涵。
一、故事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美國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到德國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光是想象著飛機被擊中,自己將尸骨無存,就堅持不下去了。但是軍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飛時,告訴自己,只是飛起來就行。飛機升到8000米高空時,他有告訴自己,只要按照無線電的指引,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行,這個并不難做到。接下來他不斷告訴自己,只是飛越荷蘭就行,然后是飛越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被稱為“孤膽英雄“,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大家猜一猜這個飛行員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頓亨特,美國的作家心理學家,他在65歲時寫下了小時候的那段經歷。我們這節課就一些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段經歷。
請大家齊讀今天的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預習檢測
出示學習目標 上節課已經提前布置了預習的作業,現在來檢測一些大家預習的情況。找一位同學讀一讀這些字詞。(出示幻燈片)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達到這些學習目標。
三、讀一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記敘文六要素并勾畫關鍵語句,并以此復述課文。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然后以這樣的句式組織語言。(出示幻燈片)
四、說一說
那么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大家瀏覽課文。劃出能體現我性格品質的句子。然后以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從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個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體是哪個段落呢?能不能讀一下?)(朗讀指導)
(通過讀,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膽小變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節使我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過哪些人物描寫方法來體現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畫出來。
看來大家有很多的想法,為了使你的語言更加流暢,思路更加清晰,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活動,稍后小組代表舉手發言,展示成果。
(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毫無信心→信心萌發→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經歷了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啟示呢?我們應該怎么做?
(明確:遇到困難應該積極努力地解決,有了向上的決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積累,一定會克服所有困難。)
七、作業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4
一、復述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大家想想,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生:(齊)父親。
師:對!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生:(齊)對兒子說的。
師:同學們看書看的真仔細!老師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舉手發言,好不好?
生:好!
師:父親在什么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生:父親在兒子困在半山腰的時候說的。
生:兒子在有困難的時候。
生:兒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說的。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我請一個同學將剛才的內容來個小結,如何?
生: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他說的很好!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這樣說出來,好象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
(生小聲議。)
師:下面,我們來給這個事件配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讓它更具體,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費城,天氣很悶熱,我與小朋友們想爬到山上涼快,可是,由于我的身體比較瘦弱,膽子也比較小,當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他們卻已經到了山頂,并且準備回家了。后來他們把我留在了那里。當我一個人在恐懼與哭泣的時候,父親來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親的指導下,我終于脫險。
師:他說的很好!同學們,剛才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復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復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為零”的好方法!
二、重點解讀
師:同學們,“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樣一個故事情節在文中什么地方,請你們找出來。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這里是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終脫險的全過程。
師:很好。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學生聽我說“很好“,以為這就是標準答案了,于是不再舉手了。)
師:我說“很好”,并沒有說他說的就是標準答案啊!同學們,在我的課堂上,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我想。”
師:你為什么將后面的`那段沒有要呢?
生:因為我覺得最后一段是寫“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師:有道理!老師問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想。”
師:你為什么沒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覺得前面的那段是父親來與我的談話,還沒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很好!大家都說的很有道理,就要這樣!請繼續!
生:從“‘聽我說吧。’……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請說理由。
生:我覺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脫險才對!
師:剛才同學們給了四個答案。請大家認真朗讀這些內容,同桌的同學們相互討論一下,究竟誰的答案是正確的答案。
(生討論異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應該是從“‘聽我說吧。’……我想。”這里是父親指導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說是脫險的話,那就應該是從“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同學們就要這樣讀書,就要這樣去分析,很好!下面我們看這幾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內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生:從“‘聽我說吧。’……我頓時有了信心。”是父親指導我走一步,我也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內容。
師:哪一部分用的筆墨多呢?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筆墨多,因為萬事開頭難!
師:很好!當我邁出了第一步后,我開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下面請同學們進行朗讀,認真地讀出那種心態與語氣。
(生讀。)
師: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什么時間的故事?
生:發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師:事隔57年了,我還記得,那么這件事一定在當時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在后來也對我的生活有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
生讀。
師:這最后一段也就是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哪句話體現出來了?
生: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是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就是這句。那么我們題目的含義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這句。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5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于時間關系,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并茂。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孫帥,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么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為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復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瑯瑯的讀書聲不能少。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6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系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往往是敘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7
因為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盡快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有利的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課堂我長篇大論的授課方式,換成學生當主角,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問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之中;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思考創設某種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改變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為小主人公著急;一會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伙伴,為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而不喧嘩,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弛,于快樂輕松的氛圍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后的10分鐘,用5分鐘讓學生寫自己遇到的一個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的片段,在用5分鐘學生讀習作和點評,真沒想到初一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們對困難的認識也告訴我他們的確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節課下來,我說話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發言和練筆,但我想,學生從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從我的長篇大論中學到的多。《七年級語文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這一教學反思,來!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8
因為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盡快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有利的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課堂我長篇大論的授課方式,換成學生當主角,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問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之中;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思考創設某種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改變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為小主人公著急;一會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伙伴,為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而不喧嘩,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弛,于快樂輕松的氛圍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后的`10分鐘,用5分鐘讓學生寫自己遇到的一個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的片段,在用5分鐘學生讀習作和點評,真沒想到初一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們對困難的認識也告訴我他們的確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節課下來,我說話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發言和練筆,但我想,學生從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從我的長篇大論中學到的多。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9
語文課上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歡哪人物為學生佩服文中的父親的:善良、和藹、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況下這么冷靜的指揮的孩子克服不但讓孩子體會了的感受而且給了孩子一輩子的勇氣
甚至有學生感嘆我怎么就的父親我要兒子該多么幸運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歡誰為?”這時名叫王寅的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的人那四個小伙伴”我有些吃驚按人的理解那四個小伙伴應該大家批評的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之不顧同情心的人所不齒的不過我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你喜歡呢?”“我喜歡勇敢敢于去爬懸崖;我喜歡目的敢于舍棄”“哦?敢于舍棄?”“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四個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老師你們有想過那四個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懸崖也有的任務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都去幫助‘我’了有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下來。
還有現在的社會弱肉強食誰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說著說著在有一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說越小聲但“那你的意思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每個人每個時候強者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還說讓一人先富起來呢?”“并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我還要求一場辯論賽就拉開帷幕我耐心的聽著各樣的意見心里說不出的激動我喜歡這才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么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嗎?你去應聘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同情別人而把位置讓給別人?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
王寅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我我在思考:“這怎樣的孩子才七年級他怎么會想得如此深沉?其實他講的事實有一應該說的客觀現實那我又該如何他呢?”我微笑著看著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對他表面上很己見但有點氣惱了我說:“我個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對問題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才的一番話平時不動腦筋說不的!”王寅的臉上的放松了許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極力掩藏“同學也不錯
里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終審判決’我將兩個故事:大雁的故事說每大雁的雁隊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傷雁隊會有兩只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突發事件和面對所和危險直到它痊愈或死去個故事測驗:外國女士到了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實驗把五個拴著線的小球放進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手上牽著的那個小球拉拉就會被海水淹死
聽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奮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著個、個、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贊小孩了不起她說‘我在許多都做過實驗但孩子在命令下達后爭先恐后的往外拉結果被淹死了你們真正了實驗!你們真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里下課鈴聲響了我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這堂課結束很久以后我還一直在思考著這節課上的一切
感悟:語文課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老師習慣了用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習慣了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可學生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為總想著要“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呢?學校既然教育社會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的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潛移默化比生硬的說教不會有好的。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借助工具書掌握文中生字詞。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結構,理解重點語句,學習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沉著應付人生困難的品質。
三、教學方法
講讀結合,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請讓我們先來欣賞一首詩歌
(投影、師生齊讀):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強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許是失敗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沒有了路
路盡天絕處嘗試著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師:同學們,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誰寫的?它要告訴我們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書課題、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先齊讀字詞,教師后出示字音(投影)
訓誡(jiè)聳立(s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凝視(níng)啜泣(chuòqì)
頭暈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納罕(hn)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指名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正。
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孩子們為什么要去爬懸崖?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復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明確課文結構及各部分內容(板書)
師: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寫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體如下:
(一)(1)回憶往事
(二)(2-15)爬崖遇險
(三)(16-22)擺脫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問題研討
(投影,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我”起初為什么不敢爬山?
(2)“我”后來為什么要去爬山?
(3)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5)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課堂測試(投影)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并解詞
línxúnxùnjiè小心yìyì
(2)給漢字注音
啜泣頭暈目眩納罕
悶熱屢次
(3)本文作者是,他是國作家。
六、小結
作業
1.(短文訓練)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什么困難?父母是怎樣教育你克服困難的?
2.課外閱讀:莫頓亨特《懸崖上的一課》
附:板書設計
層次結構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2、感知描寫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三、教學方法
設疑研討。
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多角度閱讀、研討,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朗讀質量和寫作水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作者?身份?主旨?(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引言:
同學們,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就是欣賞美的過程。這跟欣賞藝術是一樣的,例如我們欣賞鄭板橋畫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種剛毅之美;欣賞關山月畫的“江山如此多嬌”,感受到的是一種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們唱蒙古民歌“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就會感受到遼闊、曠遠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會感受到歡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請同學們從文中的人物描寫里尋找并欣賞那動人心魄的美吧。
2、同學探討、發言。
發言會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動、語言描寫等方面。教師要以肯定、鼓勵為主,以激發探討熱情。
3、教師總結,板書并出示投影——“描寫的妙處”
4、同學對投影資料發表看法,品味描寫之美,教師點撥。
5、師:我們要想了解一個人,就得從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入手,正如古人所說的“聽其言,觀其行”。那么,從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們是怎樣的人嗎?
討論:
1)父親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
2)杰利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
3)四個伙伴是怎樣的人?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6、同學發表意見,教師板書。
7、討論課后練習二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三、寫作手法——以小見大(板書)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條毛巾送去的溫暖》
2、思考下面的兩件小事,說說可以寫出什么大的主題(先讓學生寫,然后再說)。
1)一個同學背誦散文《春》,費了不小的勁,才背出了三段。
2)我們班和二班進行拔河比賽,我們班的同學都竭盡了全力,但最后還是輸給了二班。
四、總結
1、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2、作文上要記住:留心生活,描寫生花。以小見大,作文不怕。
五、作業
選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經歷,寫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書設計
心理
行動
語言
二、人物:
父親——沉著冷靜,教子有方
杰利——雖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個伙伴——幸災樂禍,品質低劣
三、寫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見大(感悟)
大道理
附2:有關鏈接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3)一口吃不了個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惜緣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 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 鼓勵學生多角度來理解課文。
學習重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學習難點
多角度閱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方法
自學研討
走近作者: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斗,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教學過程:
預習展示
預讀:
積累:
(1)字音 聳立( ) 迂回( ) 訓誡(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著眼( )
(2)釋義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讀:
1、 仔細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 ,地點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在懸崖 、 的經歷。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
4那座懸崖有多高,懸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歷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提升展示:
展讀:
1、閱讀本文,你獲得的人生啟示是什么?
2、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嗎,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
3你能挑戰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認為有哪些因素?
品讀:
1、文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最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如果你遇險,你的父親會怎樣救你,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認為區別在哪里?你更贊同哪種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2
說句實話,上課前還真有那么點兒緊張。之前聽了姚老師的課,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這堂課上不好。雖然也是把教材細細翻閱,反復斟酌之后寫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課都上完了,還說這些干嘛呀,真是的。還是說說這節課的感受吧。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憶了自己兒時的一段歷險、脫險的經歷,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艱難險阻,應當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解決,這樣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這樣一個人生哲理。
基于這是一篇敘事文,教學中我所設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記敘文的六要素,并借助這六要素指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又讓大家注意比較同學的“復述”和原文內容的差異,由此引入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還是挺流暢的,但是,課后感覺最黏糊的地方還是在人物分析這一塊。由于本課的人物描寫比較多,特別是心理描寫與神態描寫互濟較多,感覺學生的理解有些混亂,他們在分析作用的同時已經忽略了對人物描寫的分辨。而我,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也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們去作辨析,有力不從心之感。課后也和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些茫然。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激勵學生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
4、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導入
1、故事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講述):
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后,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慨?能簡要談談嗎?(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許你能從中有更多人生的啟示。
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注音:
訓誡(jiè)陡峭(qio)嶙峋(línxún)聳立(sng)
啜泣(chuò)著眼(zhu)頭暈目眩(xuàn)迂回(yū)
納罕(hǎn)小心翼翼(y)凝視(níng)
解釋:訓誡嶙峋納罕小心翼翼yì啜泣
2、復述課文內容。
復述要求: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參考答案: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我”,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經歷和收獲。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后的感想。
研讀與賞析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2、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致生動,有什么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讓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3、讀最后一段,體會文章的主旨。
體驗與反思(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質疑交流: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討論交流。
思考題:
(1)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杰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3)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