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二)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板書、材料
導入 新課:
材料:
兩彈一星和大慶油田的發現,曾被譽為是頂天立地的共和國信心之柱。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影響的大國,就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從事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研究的人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生命的最好年華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實驗區。他們做著驚天動的事業,然而因為要嚴守秘密,卻不能和愛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地奉獻著。但正是這樣的奉獻,使得他們的人生永遠增值,他們的名字將于共和國的榮譽緊緊相連,他們生命的含義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技術的角度,這標志著人類已經能夠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出大氣層,飛向宇宙星空,在當時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
孫家棟:所以在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后,我們國家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科學界的老前輩,比如錢學森同志,科學院的趙九章同志,他們都積極地給中央建議,我們國家也應當搞人造地球衛星。所以在他們建議的基礎上,中央,當年的毛主席、周總理,他們就做了決定,我們國家也要開展這項工作。
研制衛星的任務,由中國科學院承擔起來。1966年,科學院的衛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發生了。科學院的這支隊伍被沖散,衛星研究停頓下來。1967年,由錢學森點名,正擔任國防部五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制隊伍。
孫家棟:當年最難的時候,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比如說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科學技術的水平,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的物質能力,產品,搞像衛星事業這種東西,確實在條件上還有很大的距離。
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有一陣,司空見慣的小插頭,也成了他們的“攔路虎”。和家用的插頭不同的是,衛星上連接各種電纜用的插頭,要求插孔多,體積小。每個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觸不良。
孫家棟:就這么簡單的問題,當年我們工廠生產的時候,都很難處理。因為產品要經過反復的生產,不斷地,一代一代地發展起來。而當時我們國家沒制造過這樣的插頭,你臨時現搞,由哪一個工廠來搞呢。因為這樣,我印象很深地記得,我們專門到了上海工廠,請上海工廠的領導安排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幾位老師傅組織到一塊兒,攻了幾天的關,甚至用人工的辦法,一點點地來做,才把這種少量的插頭給做出來。
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美國航天局局長來中國訪問,孫家棟領著他參觀當年研制衛星的一些實驗室和工廠。看完后,他問孫家棟,你領我看的這些設備廠房,都是當年的真東西嗎?
孫家棟:他就感覺到你們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當時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國這樣的工業水平情況下,你怎樣能把這種產品制造出來?所以他不理解,過去沒搞過,以你們這樣的水平和這樣的工業基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們是怎么做的?
也許這個美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像孫家棟這樣的新中國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曾做出怎樣的奉獻。在令人難以置信的科研條件下,他們利用有限的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最終拿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射方案。
孫家棟:經過反復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個當時能行得通的,又能達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們當年已經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發射上去。而且發射之后還要能達到四個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見;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聽得見。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1967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孫家棟經常在甘肅九泉發射基地,那個茫茫無際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幾乎全泡在南院單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丟給愛人操持。67年12月,女兒要出世了。愛人妊娠反映非常嚴重。
記者又采訪了孫家棟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給我做的面條,吃進去全都吐到墻上,崩回到我臉上全是面條。跟前沒人,都是我們醫院的護士照顧。后來生了姑娘,兩三天以后,他也不來看。護士就說,哎,這個孫主任怎么回事,生個大胖姑娘還不來。
接到護士的電話,孫家棟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車,到晚上九點多才趕到醫院。因為太晚了,嬰兒室已經不準探視,他還是沒能看到剛剛出世的女兒。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頭看看我。然后說今晚還得回去。當晚,孫家棟只在妻子身邊呆了不到半個小時,又匆匆返回南院。幾天后,妻子和女兒出院,是醫院的護士們幫著找了輛平板三輪車,送回家的。因為衛星研制是國家絕密,孫家棟這么忙,卻沒法向家人說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時候,就是電話是在這兒,那地方是門,這茶幾到那還有一段距離。他拽著電話線,要一來電話,就得把門關上。就只有一個門,沒有窗戶,把門一踢上,我什么也聽不見。所以后來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說你拿我當特務防著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然而當看到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時,當聽到《東方紅》那熟悉的樂曲時,所有的委屈都拋在腦后,所有的奉獻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驕傲,為祖國,也為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們。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淚了,覺得這幾年他們也挺苦,我們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還有一種特別自豪的感覺,所以就有點悲喜交加似的。
衛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會議的三方四國代表,宣告了衛星上天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至此,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圓滿成功。
1986年,我國的“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因在核試驗時受到強烈輻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他來到天安門廣場。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們還會記得我們嗎?”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國50歲生日時,黨和國家以最高的禮遇,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科學家授勛,這些為中華民族的騰飛無私奉獻的人們,歷史將永遠銘記在心。
1999年,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思考:他們的事跡說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板書)
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關系引申出來的,當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時,我們就說它是有價值的。
例如,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單方面是構不成價值的。那么,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也不可能從人自身得到說明,而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
從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人生價值也由兩方面構成。請同學們看書具體由哪兩部分構成。
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板書)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
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板書)
剛才我們講過,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
(學生看書,回答)
讓我們把這個材料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2頁的小字材料,并結合廖永遠寫的一幅對聯,談談自主的認識。
(學生看書、交流、發言)
3、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板書)
1982年7月1日,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說他的犧牲表現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價值的;有人卻認為,大學生救老農,是“金子”換了“石頭”,不值得。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相信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會有它新的現實意義。
(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經過我們的討論、辯論,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應明確: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
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二是像張華救人等這樣一些先進人物在做貢獻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特別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此,人生價值不同于商品的價值。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
(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
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
鞏固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
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