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教案 > 七年級政治教案 >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精選5篇)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發布時間:2022-12-02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精選5篇)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篇1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板書、材料

  導入  新課:

  材料:

  兩彈一星和大慶油田的發現,曾被譽為是頂天立地的共和國信心之柱。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影響的大國,就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從事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研究的人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生命的最好年華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實驗區。他們做著驚天動的事業,然而因為要嚴守秘密,卻不能和愛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地奉獻著。但正是這樣的奉獻,使得他們的人生永遠增值,他們的名字將于共和國的榮譽緊緊相連,他們生命的含義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技術的角度,這標志著人類已經能夠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出大氣層,飛向宇宙星空,在當時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

  孫家棟:所以在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后,我們國家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科學界的老前輩,比如錢學森同志,科學院的趙九章同志,他們都積極地給中央建議,我們國家也應當搞人造地球衛星。所以在他們建議的基礎上,中央,當年的毛主席、周總理,他們就做了決定,我們國家也要開展這項工作。

  研制衛星的任務,由中國科學院承擔起來。1966年,科學院的衛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發生了。科學院的這支隊伍被沖散,衛星研究停頓下來。1967年,由錢學森點名,正擔任國防部五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制隊伍。

  孫家棟:當年最難的時候,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比如說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科學技術的水平,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的物質能力,產品,搞像衛星事業這種東西,確實在條件上還有很大的距離。

  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有一陣,司空見慣的小插頭,也成了他們的“攔路虎”。和家用的插頭不同的是,衛星上連接各種電纜用的插頭,要求插孔多,體積小。每個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觸不良。

  孫家棟:就這么簡單的問題,當年我們工廠生產的時候,都很難處理。因為產品要經過反復的生產,不斷地,一代一代地發展起來。而當時我們國家沒制造過這樣的插頭,你臨時現搞,由哪一個工廠來搞呢。因為這樣,我印象很深地記得,我們專門到了上海工廠,請上海工廠的領導安排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幾位老師傅組織到一塊兒,攻了幾天的關,甚至用人工的辦法,一點點地來做,才把這種少量的插頭給做出來。

  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美國航天局局長來中國訪問,孫家棟領著他參觀當年研制衛星的一些實驗室和工廠。看完后,他問孫家棟,你領我看的這些設備廠房,都是當年的真東西嗎?

  孫家棟:他就感覺到你們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當時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國這樣的工業水平情況下,你怎樣能把這種產品制造出來?所以他不理解,過去沒搞過,以你們這樣的水平和這樣的工業基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們是怎么做的?

  也許這個美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像孫家棟這樣的新中國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曾做出怎樣的奉獻。在令人難以置信的科研條件下,他們利用有限的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最終拿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射方案。

  孫家棟:經過反復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個當時能行得通的,又能達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們當年已經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發射上去。而且發射之后還要能達到四個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見;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聽得見。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1967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孫家棟經常在甘肅九泉發射基地,那個茫茫無際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幾乎全泡在南院單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丟給愛人操持。67年12月,女兒要出世了。愛人妊娠反映非常嚴重。

  記者又采訪了孫家棟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給我做的面條,吃進去全都吐到墻上,崩回到我臉上全是面條。跟前沒人,都是我們醫院的護士照顧。后來生了姑娘,兩三天以后,他也不來看。護士就說,哎,這個孫主任怎么回事,生個大胖姑娘還不來。

  接到護士的電話,孫家棟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車,到晚上九點多才趕到醫院。因為太晚了,嬰兒室已經不準探視,他還是沒能看到剛剛出世的女兒。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頭看看我。然后說今晚還得回去。當晚,孫家棟只在妻子身邊呆了不到半個小時,又匆匆返回南院。幾天后,妻子和女兒出院,是醫院的護士們幫著找了輛平板三輪車,送回家的。因為衛星研制是國家絕密,孫家棟這么忙,卻沒法向家人說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時候,就是電話是在這兒,那地方是門,這茶幾到那還有一段距離。他拽著電話線,要一來電話,就得把門關上。就只有一個門,沒有窗戶,把門一踢上,我什么也聽不見。所以后來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說你拿我當特務防著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然而當看到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時,當聽到《東方紅》那熟悉的樂曲時,所有的委屈都拋在腦后,所有的奉獻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驕傲,為祖國,也為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們。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淚了,覺得這幾年他們也挺苦,我們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還有一種特別自豪的感覺,所以就有點悲喜交加似的。

  衛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會議的三方四國代表,宣告了衛星上天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至此,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圓滿成功。

  1986年,我國的“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因在核試驗時受到強烈輻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他來到天安門廣場。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們還會記得我們嗎?”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國50歲生日時,黨和國家以最高的禮遇,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科學家授勛,這些為中華民族的騰飛無私奉獻的人們,歷史將永遠銘記在心。

  1999年,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思考:他們的事跡說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板書)

  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關系引申出來的,當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時,我們就說它是有價值的。

  例如,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單方面是構不成價值的。那么,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也不可能從人自身得到說明,而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

  從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人生價值也由兩方面構成。請同學們看書具體由哪兩部分構成。

  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板書)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

  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板書)

  剛才我們講過,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

  (學生看書,回答)

  讓我們把這個材料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2頁的小字材料,并結合廖永遠寫的一幅對聯,談談自主的認識。

  (學生看書、交流、發言)

  3、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板書)

  1982年7月1日,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說他的犧牲表現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價值的;有人卻認為,大學生救老農,是“金子”換了“石頭”,不值得。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相信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會有它新的現實意義。

  (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經過我們的討論、辯論,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應明確: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

  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二是像張華救人等這樣一些先進人物在做貢獻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特別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此,人生價值不同于商品的價值。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

  (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

  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

  鞏固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

  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篇2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一)

  作者 : 胡豐巖

  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導入  新課: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片斷。

  當坎坷的命運之神敲響了貝多芬的大門,貝多芬沒有屈服,也沒有倒下,而是與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他用他那振聾發聵的音樂,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貝多芬與命運搏斗的一生同時為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人生的價值在哪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屏幕顯示課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結合我們從高一到高二所學習過的內容以及你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人們對價值一詞的理解和定義是多方面的。請分別從日常生活、經濟上以及哲學上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價值的?

  提問學生,明確:

  日常生活中——事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相當于經濟學講的使用價值。)

  經濟學上——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哲學上——價值就是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

  引導學生思考:從哲學上講,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的關系引申出來的。那么人的價值又應當如何理解呢?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不可能從他自身得到說明,也必須把人作為一個個體,放到某種關系中去考察:即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加以說明。哪位同學能由以上的分析概括出人生價值的含義?

  引出第一個問題:

  1.什么是人生價值:(含義、兩方面內容及其關系)

  學生回答后總結:人生價值——人的一生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的積極意義。

  屏幕顯示:“個別我+集體我=完整的我”

  這是原北京大學方正電腦集團總經理王選的人生價值公式。它辯證地說明了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人即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作為一種“事物”,必須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屬性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同個性、利益和需要,要求得到滿足。人生價值就是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來的。因而,人生價值也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把它稱之為貢獻,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我們把它稱之為索取。

  學生活動自讀教材P74頁第二自然段并思考問題:貢獻與索取的關系是怎樣的?

  由學生回答后總結: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就為個人索取打下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下面就請同學們用人生價值的內容及其關系的原理解決下面的問題:

  課堂訓練:判斷正誤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R)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F)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F)

  使學生明確,應首先“我為人人,”做出貢獻,然后才能考慮“人人為我”,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所以第一句對,第二、三句錯。

  課堂訓練:

  試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內容及其關系分析以下材料。

  背景材料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中國科技界的兩位杰出代表吳文俊和袁隆平兩位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獎金500萬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評審委員會專家認為,吳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分別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都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雖然吳文俊已經82歲高齡,袁隆平也已71歲,但他們至今都仍活躍在科研與生產實踐的第一線。他們榮獲大獎受之無愧。

  簡析:正是因為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貢獻,體現了其社會價值所在,他才獲得了社會的尊重和滿足,500萬元的巨獎就體現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二者的密切聯系是不是說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指出貢獻是第一位的。引出第二個問題: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屏幕顯示愛因斯坦的圖片,請同學們齊聲說出他關于人生價值的著名格言(P74)。引出第一個觀點

  第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論述思考: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學生齊聲朗讀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引出第二個觀點:

  第二、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首先引入德國詩人歌德于1814年5月8日給叔本華寫的題詞:“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添價值。”

  分析: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學生看書,回答)讓我們把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課堂訓練:選擇

  廣西醫科大學身患絕癥的學生吳帆臨終決定把獎學金和同學捐贈治病的錢捐給殘疾人事業,把角膜和遺體作醫學研究。他說:“我一生沒有為社會做什么貢獻,就算以此為社會盡最后一點力吧!”

  A、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B、只有正確價值觀對人生才具有導向作用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多方面的

  第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

  屏幕顯示:雷鋒、李向群圖片,同時播放《愛的奉獻》曲。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在一分鐘之內寫出自己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有著杰出貢獻的人物的名字,看誰寫的最多。

  查看結果并進行總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是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這兩種形式。引入第三個問題:

  3.必須正確處理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系

  提出問題: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是什么?你認為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哪一方面價值更大些?提問學生后總結,要說明必須注意:不能說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哪一方面的貢獻更大、更突出,只能因人而異,進行具體分析。

  學生活動:課堂討論,張華救老農,是否有價值?

  1982年7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學生、共產黨員張華為搶救一個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老農,光榮地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事情發生后,全國上下廣大青年掀起了學習張華事跡的熱潮。可是有人卻說: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為了搶救一個普通農民而犧牲,是“金子”換了“石頭”,太不值得了。這種觀點對不對?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是否還有意義?

  學生討論3分鐘。

  教師總結:

  (1)這種行為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人生在世,就是要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必要時為他人、為社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評價人生的價值不能用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去理解和利己主義的天平去衡量。

  (2)這種行為體現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系,張華奮不顧身地搶救遇險的老農,發揚了人道主義精神。那種用大學生比普通農民高貴的觀點去評價張華的行為的人,顯然無法理解其崇高的精神價值。

  (3)精神價值可以轉化為物質價值。張華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千百萬有志青年,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奮努力,開拓創造,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在這件事上,我們應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反對實用主義人生哲學。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要發揚奉獻精神。人們的貢獻可以表現為具有重大突破的發明創造或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大量的貢獻則表現在平凡工作中默默無聞的奉獻中。所以我們學生也應該自覺培養熱愛平凡崗位、踏實肯干的良好品質,在為社會為人民的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課堂小結:出示本課時所講授的三個問題

  課堂訓練:

  選擇題:

  1.下列關于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關系的觀點,正確的敘述是(C)

  A.物質貢獻大于精神貢獻

  B.物質貢獻是主要的,精神貢獻是次要的

  C.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大小因人而異

  D.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沒有區別,二者可以互相轉化

  2.雷鋒同志有一句名言: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這句話體現了(BC)

  A.每個人活著都是為了他人

  B.人活著就應該有崇高的價值追求

  C.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D.人生只有社會價值而沒有自我價值

  課后作業 :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孫中山

  請同學們課后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的有關觀點,分析這句話。

  結束課程:屏幕顯示圖片:手舉托著地球,同時播放韋唯的歌曲《愛的奉獻》片斷。然后出現文字:如果每個人都能為這個世界付出點什么,那么地球就將像天堂一樣。在樂曲聲中學生退出。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篇3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板書、材料

  導入  新課:

  材料:

  兩彈一星和大慶油田的發現,曾被譽為是頂天立地的共和國信心之柱。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影響的大國,就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從事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研究的人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生命的最好年華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實驗區。他們做著驚天動的事業,然而因為要嚴守秘密,卻不能和愛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地奉獻著。但正是這樣的奉獻,使得他們的人生永遠增值,他們的名字將于共和國的榮譽緊緊相連,他們生命的含義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技術的角度,這標志著人類已經能夠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出大氣層,飛向宇宙星空,在當時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

  孫家棟:所以在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后,我們國家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科學界的老前輩,比如錢學森同志,科學院的趙九章同志,他們都積極地給中央建議,我們國家也應當搞人造地球衛星。所以在他們建議的基礎上,中央,當年的毛主席、周總理,他們就做了決定,我們國家也要開展這項工作。

  研制衛星的任務,由中國科學院承擔起來。1966年,科學院的衛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發生了。科學院的這支隊伍被沖散,衛星研究停頓下來。1967年,由錢學森點名,正擔任國防部五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制隊伍。

  孫家棟:當年最難的時候,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比如說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科學技術的水平,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的物質能力,產品,搞像衛星事業這種東西,確實在條件上還有很大的距離。

  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有一陣,司空見慣的小插頭,也成了他們的“攔路虎”。和家用的插頭不同的是,衛星上連接各種電纜用的插頭,要求插孔多,體積小。每個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觸不良。

  孫家棟:就這么簡單的問題,當年我們工廠生產的時候,都很難處理。因為產品要經過反復的生產,不斷地,一代一代地發展起來。而當時我們國家沒制造過這樣的插頭,你臨時現搞,由哪一個工廠來搞呢。因為這樣,我印象很深地記得,我們專門到了上海工廠,請上海工廠的領導安排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幾位老師傅組織到一塊兒,攻了幾天的關,甚至用人工的辦法,一點點地來做,才把這種少量的插頭給做出來。

  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美國航天局局長來中國訪問,孫家棟領著他參觀當年研制衛星的一些實驗室和工廠。看完后,他問孫家棟,你領我看的這些設備廠房,都是當年的真東西嗎?

  孫家棟:他就感覺到你們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當時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國這樣的工業水平情況下,你怎樣能把這種產品制造出來?所以他不理解,過去沒搞過,以你們這樣的水平和這樣的工業基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們是怎么做的?

  也許這個美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像孫家棟這樣的新中國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曾做出怎樣的奉獻。在令人難以置信的科研條件下,他們利用有限的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最終拿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射方案。

  孫家棟:經過反復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個當時能行得通的,又能達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們當年已經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發射上去。而且發射之后還要能達到四個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見;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聽得見。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1967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孫家棟經常在甘肅九泉發射基地,那個茫茫無際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幾乎全泡在南院單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丟給愛人操持。67年12月,女兒要出世了。愛人妊娠反映非常嚴重。

  記者又采訪了孫家棟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給我做的面條,吃進去全都吐到墻上,崩回到我臉上全是面條。跟前沒人,都是我們醫院的護士照顧。后來生了姑娘,兩三天以后,他也不來看。護士就說,哎,這個孫主任怎么回事,生個大胖姑娘還不來。

  接到護士的電話,孫家棟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車,到晚上九點多才趕到醫院。因為太晚了,嬰兒室已經不準探視,他還是沒能看到剛剛出世的女兒。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頭看看我。然后說今晚還得回去。當晚,孫家棟只在妻子身邊呆了不到半個小時,又匆匆返回南院。幾天后,妻子和女兒出院,是醫院的護士們幫著找了輛平板三輪車,送回家的。因為衛星研制是國家絕密,孫家棟這么忙,卻沒法向家人說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時候,就是電話是在這兒,那地方是門,這茶幾到那還有一段距離。他拽著電話線,要一來電話,就得把門關上。就只有一個門,沒有窗戶,把門一踢上,我什么也聽不見。所以后來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說你拿我當特務防著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然而當看到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時,當聽到《東方紅》那熟悉的樂曲時,所有的委屈都拋在腦后,所有的奉獻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驕傲,為祖國,也為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們。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淚了,覺得這幾年他們也挺苦,我們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還有一種特別自豪的感覺,所以就有點悲喜交加似的。

  衛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會議的三方四國代表,宣告了衛星上天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至此,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圓滿成功。

  1986年,我國的“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因在核試驗時受到強烈輻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他來到天安門廣場。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們還會記得我們嗎?”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國50歲生日時,黨和國家以最高的禮遇,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科學家授勛,這些為中華民族的騰飛無私奉獻的人們,歷史將永遠銘記在心。

  1999年,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思考:他們的事跡說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板書)

  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關系引申出來的,當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時,我們就說它是有價值的。

  例如,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單方面是構不成價值的。那么,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也不可能從人自身得到說明,而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

  從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人生價值也由兩方面構成。請同學們看書具體由哪兩部分構成。

  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板書)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

  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板書)

  剛才我們講過,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

  (學生看書,回答)

  讓我們把這個材料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2頁的小字材料,并結合廖永遠寫的一幅對聯,談談自主的認識。

  (學生看書、交流、發言)

  3、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板書)

  1982年7月1日,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說他的犧牲表現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價值的;有人卻認為,大學生救老農,是“金子”換了“石頭”,不值得。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相信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會有它新的現實意義。

  (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經過我們的討論、辯論,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應明確: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

  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二是像張華救人等這樣一些先進人物在做貢獻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特別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此,人生價值不同于商品的價值。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

  (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

  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

  鞏固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

  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篇4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一)

  作者 : 胡豐巖

  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導入  新課: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片斷。

  當坎坷的命運之神敲響了貝多芬的大門,貝多芬沒有屈服,也沒有倒下,而是與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他用他那振聾發聵的音樂,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貝多芬與命運搏斗的一生同時為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人生的價值在哪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屏幕顯示課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結合我們從高一到高二所學習過的內容以及你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人們對價值一詞的理解和定義是多方面的。請分別從日常生活、經濟上以及哲學上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價值的?

  提問學生,明確:

  日常生活中——事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相當于經濟學講的使用價值。)

  經濟學上——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哲學上——價值就是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

  引導學生思考:從哲學上講,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的關系引申出來的。那么人的價值又應當如何理解呢?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不可能從他自身得到說明,也必須把人作為一個個體,放到某種關系中去考察:即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加以說明。哪位同學能由以上的分析概括出人生價值的含義?

  引出第一個問題:

  1.什么是人生價值:(含義、兩方面內容及其關系)

  學生回答后總結:人生價值——人的一生對他人、對社會、對集體的積極意義。

  屏幕顯示:“個別我+集體我=完整的我”

  這是原北京大學方正電腦集團總經理王選的人生價值公式。它辯證地說明了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人即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作為一種“事物”,必須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屬性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同個性、利益和需要,要求得到滿足。人生價值就是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來的。因而,人生價值也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社會價值——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把它稱之為貢獻,自我價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我們把它稱之為索取。

  學生活動自讀教材P74頁第二自然段并思考問題:貢獻與索取的關系是怎樣的?

  由學生回答后總結: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就為個人索取打下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下面就請同學們用人生價值的內容及其關系的原理解決下面的問題:

  課堂訓練:判斷正誤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R)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F)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F)

  使學生明確,應首先“我為人人,”做出貢獻,然后才能考慮“人人為我”,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滿足。所以第一句對,第二、三句錯。

  課堂訓練:

  試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內容及其關系分析以下材料。

  背景材料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中國科技界的兩位杰出代表吳文俊和袁隆平兩位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獎金500萬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評審委員會專家認為,吳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分別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都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雖然吳文俊已經82歲高齡,袁隆平也已71歲,但他們至今都仍活躍在科研與生產實踐的第一線。他們榮獲大獎受之無愧。

  簡析:正是因為袁隆平院士的杰出貢獻,體現了其社會價值所在,他才獲得了社會的尊重和滿足,500萬元的巨獎就體現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二者的密切聯系是不是說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指出貢獻是第一位的。引出第二個問題: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屏幕顯示愛因斯坦的圖片,請同學們齊聲說出他關于人生價值的著名格言(P74)。引出第一個觀點

  第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論述思考: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學生齊聲朗讀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引出第二個觀點:

  第二、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首先引入德國詩人歌德于1814年5月8日給叔本華寫的題詞:“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添價值。”

  分析: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學生看書,回答)讓我們把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課堂訓練:選擇

  廣西醫科大學身患絕癥的學生吳帆臨終決定把獎學金和同學捐贈治病的錢捐給殘疾人事業,把角膜和遺體作醫學研究。他說:“我一生沒有為社會做什么貢獻,就算以此為社會盡最后一點力吧!”

  A、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B、只有正確價值觀對人生才具有導向作用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D、人生價值的體現是多方面的

  第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

  屏幕顯示:雷鋒、李向群圖片,同時播放《愛的奉獻》曲。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在一分鐘之內寫出自己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有著杰出貢獻的人物的名字,看誰寫的最多。

  查看結果并進行總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是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這兩種形式。引入第三個問題:

  3.必須正確處理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系

  提出問題: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是什么?你認為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哪一方面價值更大些?提問學生后總結,要說明必須注意:不能說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哪一方面的貢獻更大、更突出,只能因人而異,進行具體分析。

  學生活動:課堂討論,張華救老農,是否有價值?

  1982年7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學生、共產黨員張華為搶救一個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老農,光榮地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事情發生后,全國上下廣大青年掀起了學習張華事跡的熱潮。可是有人卻說: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為了搶救一個普通農民而犧牲,是“金子”換了“石頭”,太不值得了。這種觀點對不對?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是否還有意義?

  學生討論3分鐘。

  教師總結:

  (1)這種行為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人生在世,就是要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必要時為他人、為社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評價人生的價值不能用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去理解和利己主義的天平去衡量。

  (2)這種行為體現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系,張華奮不顧身地搶救遇險的老農,發揚了人道主義精神。那種用大學生比普通農民高貴的觀點去評價張華的行為的人,顯然無法理解其崇高的精神價值。

  (3)精神價值可以轉化為物質價值。張華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千百萬有志青年,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奮努力,開拓創造,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在這件事上,我們應堅持社會主義義利觀,反對實用主義人生哲學。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要發揚奉獻精神。人們的貢獻可以表現為具有重大突破的發明創造或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大量的貢獻則表現在平凡工作中默默無聞的奉獻中。所以我們學生也應該自覺培養熱愛平凡崗位、踏實肯干的良好品質,在為社會為人民的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課堂小結:出示本課時所講授的三個問題

  課堂訓練:

  選擇題:

  1.下列關于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關系的觀點,正確的敘述是(C)

  A.物質貢獻大于精神貢獻

  B.物質貢獻是主要的,精神貢獻是次要的

  C.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大小因人而異

  D.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沒有區別,二者可以互相轉化

  2.雷鋒同志有一句名言: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這句話體現了(BC)

  A.每個人活著都是為了他人

  B.人活著就應該有崇高的價值追求

  C.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D.人生只有社會價值而沒有自我價值

  課后作業 :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孫中山

  請同學們課后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的有關觀點,分析這句話。

  結束課程:屏幕顯示圖片:手舉托著地球,同時播放韋唯的歌曲《愛的奉獻》片斷。然后出現文字:如果每個人都能為這個世界付出點什么,那么地球就將像天堂一樣。在樂曲聲中學生退出。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篇5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知識:識記人生價值的含義,理解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用物質貢獻作為唯一尺度。

  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從而自覺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的關系

  教學方法:質疑、例證、討論,讀議講練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板書、材料

  導入  新課:

  材料:

  兩彈一星和大慶油田的發現,曾被譽為是頂天立地的共和國信心之柱。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影響的大國,就不會有現在的國際地位。從事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研究的人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生命的最好年華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實驗區。他們做著驚天動的事業,然而因為要嚴守秘密,卻不能和愛人分享成功的喜悅。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地奉獻著。但正是這樣的奉獻,使得他們的人生永遠增值,他們的名字將于共和國的榮譽緊緊相連,他們生命的含義也因此被神圣地延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技術的角度,這標志著人類已經能夠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飛出大氣層,飛向宇宙星空,在當時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動。

  孫家棟:所以在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后,我們國家一些比較知名的學者,科學界的老前輩,比如錢學森同志,科學院的趙九章同志,他們都積極地給中央建議,我們國家也應當搞人造地球衛星。所以在他們建議的基礎上,中央,當年的毛主席、周總理,他們就做了決定,我們國家也要開展這項工作。

  研制衛星的任務,由中國科學院承擔起來。1966年,科學院的衛星研制基本完成,文化大革命發生了。科學院的這支隊伍被沖散,衛星研究停頓下來。1967年,由錢學森點名,正擔任國防部五院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孫家棟,重組衛星研制隊伍。

  孫家棟:當年最難的時候,就是在那種環境下,比如說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科學技術的水平,我們的生產能力,我們的物質能力,產品,搞像衛星事業這種東西,確實在條件上還有很大的距離。

  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有一陣,司空見慣的小插頭,也成了他們的“攔路虎”。和家用的插頭不同的是,衛星上連接各種電纜用的插頭,要求插孔多,體積小。每個插珍互相平行,不能造成短路,或者接觸不良。

  孫家棟:就這么簡單的問題,當年我們工廠生產的時候,都很難處理。因為產品要經過反復的生產,不斷地,一代一代地發展起來。而當時我們國家沒制造過這樣的插頭,你臨時現搞,由哪一個工廠來搞呢。因為這樣,我印象很深地記得,我們專門到了上海工廠,請上海工廠的領導安排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幾位老師傅組織到一塊兒,攻了幾天的關,甚至用人工的辦法,一點點地來做,才把這種少量的插頭給做出來。

  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美國航天局局長來中國訪問,孫家棟領著他參觀當年研制衛星的一些實驗室和工廠。看完后,他問孫家棟,你領我看的這些設備廠房,都是當年的真東西嗎?

  孫家棟:他就感覺到你們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從當時的79年再往前推接近10年,在中國這樣的工業水平情況下,你怎樣能把這種產品制造出來?所以他不理解,過去沒搞過,以你們這樣的水平和這樣的工業基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們是怎么做的?

  也許這個美國人永遠也無法理解,像孫家棟這樣的新中國科學家們,為國家,為民族,曾做出怎樣的奉獻。在令人難以置信的科研條件下,他們利用有限的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最終拿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射方案。

  孫家棟:經過反復努力以后,才制定出了一個當時能行得通的,又能達到一定目的的方案:重量大概是173公斤,由我們當年已經研制成功的火箭,把它發射上去。而且發射之后還要能達到四個目的——第一,能上得去;第二,能看得見;第三,能抓得住;第四,能聽得見。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從1967年到1970年這段時間,孫家棟經常在甘肅九泉發射基地,那個茫茫無際的隔壁荒原上,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即便回到北京,也幾乎全泡在南院單位里,家里的一切全丟給愛人操持。67年12月,女兒要出世了。愛人妊娠反映非常嚴重。

  記者又采訪了孫家棟的夫人魏素萍。

  魏素萍:吃了保姆給我做的面條,吃進去全都吐到墻上,崩回到我臉上全是面條。跟前沒人,都是我們醫院的護士照顧。后來生了姑娘,兩三天以后,他也不來看。護士就說,哎,這個孫主任怎么回事,生個大胖姑娘還不來。

  接到護士的電話,孫家棟下班后,倒了五趟公共汽車,到晚上九點多才趕到醫院。因為太晚了,嬰兒室已經不準探視,他還是沒能看到剛剛出世的女兒。

  魏素萍:他就到我床頭看看我。然后說今晚還得回去。當晚,孫家棟只在妻子身邊呆了不到半個小時,又匆匆返回南院。幾天后,妻子和女兒出院,是醫院的護士們幫著找了輛平板三輪車,送回家的。因為衛星研制是國家絕密,孫家棟這么忙,卻沒法向家人說明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魏素萍:那時候,就是電話是在這兒,那地方是門,這茶幾到那還有一段距離。他拽著電話線,要一來電話,就得把門關上。就只有一個門,沒有窗戶,把門一踢上,我什么也聽不見。所以后來有一次我就火了,我就說你拿我當特務防著我啊。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然而當看到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時,當聽到《東方紅》那熟悉的樂曲時,所有的委屈都拋在腦后,所有的奉獻都是值得的,留在心的,是自豪,是驕傲,為祖國,也為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們。

  魏素萍:看了都掉眼淚了,覺得這幾年他們也挺苦,我們也挺苦。哎呀,好象另外我還有一種特別自豪的感覺,所以就有點悲喜交加似的。

  衛星上天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會議的三方四國代表,宣告了衛星上天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至此,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圓滿成功。

  1986年,我國的“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因在核試驗時受到強烈輻射,危在旦夕。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他來到天安門廣場。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10年、20年之后,人們還會記得我們嗎?”

  可以告慰他的是,在新中國50歲生日時,黨和國家以最高的禮遇,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23位科學家授勛,這些為中華民族的騰飛無私奉獻的人們,歷史將永遠銘記在心。

  1999年,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們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思考:他們的事跡說明了什么?

  三、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板書)

  價值是從人的需要與事物的屬性之間關系引申出來的,當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時,我們就說它是有價值的。

  例如,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單方面是構不成價值的。那么,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也不可能從人自身得到說明,而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

  從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因此人生價值也由兩方面構成。請同學們看書具體由哪兩部分構成。

  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了基礎;個人從社會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于首位的。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板書)

  (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板書)

  提問: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需要什么?個人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什么?

  (學生回答:需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所以,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貢獻等于索取,社會會是什么狀況呢?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如果貢獻小于索取呢?社會就會萎縮退化,因此,只有貢獻大于索取時,社會才能存在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實,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包括極其偉大的人物,他所能向社會做出的貢獻,都很難抵償社會給予他的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使用火,擦一根火柴是非常輕易的事,但從原始人學會利用火、保存火和鉆木取火,再到發明了現代的火柴,這其間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積累則是一筆很難計算的巨大財富。

  所以,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從貢獻多少去衡量,貢獻越多,價值越大,雷鋒、焦裕祿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崇敬和效仿,也是因為他們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板書)

  剛才我們講過,食品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吃的需要;花卉、繪畫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審美的需要;文學藝術有價值,是因為它能滿足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當我們講到人生價值時,最主要的也是要看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小字,了解一下農民、作家、科學家的價值是以什么做標志的?

  (學生看書,回答)

  讓我們把這個材料進一步延續,想一想,作為學生的價值標志是什么?作為班長、科代表、宿舍長、班干部的價值又是通過什么體現和標志的呢?

  (學生討論、發言)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2頁的小字材料,并結合廖永遠寫的一幅對聯,談談自主的認識。

  (學生看書、交流、發言)

  3、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板書)

  1982年7月1日,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事一出,有人說他的犧牲表現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有價值的;有人卻認為,大學生救老農,是“金子”換了“石頭”,不值得。這件事情雖已過去了十幾年,但相信十幾年后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重新討論這個問題,會有它新的現實意義。

  (組織學生議論、討論、發言,教師歸納)

  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經過我們的討論、辯論,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更進一步的認識。首先應明確: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兩種形式(板書)

  物質方面的貢獻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容易被人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方面的貢獻則容易被人忽視,因為不容易被人看見,更主要的是難以用數字、金錢來衡量。但精神貢獻客觀存在卻是事實,它分為兩類,一是精神生產的產品,如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優秀的文學作品、教師教書育人等等。二是像張華救人等這樣一些先進人物在做貢獻時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特別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所以,我們在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單要看物質貢獻,還要重視精神貢獻,因此,人生價值不同于商品的價值。

  (2)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嗎?(板書)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大學生比作“金子”,老農比作“石頭”,無形中把人分成了“高貴”和“卑賤”,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看,顯然已是過時了的觀念。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

  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那就是90歲的人才能救80歲的人;沒文化的人,才能救有文化的人;價值小的人才能救價值大的人,如果兩個人彼此相差不多呢?假如我們班里某位同學掉下水,那另一位同學該不該救他呢?

  大概要在救人之前開個價值評議會吧?其實,即使在現代化觀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抱有這種落后于時代的偏見。

  (3)精神貢獻對社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板書)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歷經磨難,有時甚至到了危亡的邊緣,但卻始終維系不墜,屹立在世界東方,其中重要的支柱,就是靠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關于精神產品價值的轉化,我想講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朝鮮戰爭前夕,歐洲德林公司打算以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美國出兵朝鮮,中國將持何種態度?”的研究成果,賣給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該成果的結論只有7個字“中國將出兵朝鮮”,同時附有380頁的資料說明。當時美國政府因價格過高,沒有理睬德林公司,事后,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說起這件事時,感慨地說“我們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美國軍人的生命,卻吝惜一架戰斗機的代價”(當時,500萬美元相當于一架先進戰斗機的價格)。

  這是一個明顯的價值轉化的例子,一個決策等于500萬美元,以至幾百億美元,還要賠上數十萬軍人的生命代價。有時,精神可以轉化成多大的物質價值,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

  張華雖然來不及為社會創造出更高的物質財富,但他的道德行為,為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他的人生價值不僅在于他以一個人的犧牲換來了另一個人的生存,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崇高理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后來出現的“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就是有力的明證。正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一座豐碑立起來。”

  鞏固新課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人生價值觀的基本觀點,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請同學們課下運用本課學習的人生價值觀點,分析下面兩句名人名言:

  人人應該以服務為目的,不當以奪取為目的。

  ——孫中山

  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關于春節社會教案(通用2篇)

    活動設計背景1、客觀因素:再有一個學期大班的同學就要升入小學,為了讓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給他們留下難忘而深刻的印象,特組織開展這個活動。2、時間因素:元旦期間3、能力因素:大班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也有相應...

  • 托班的社會教案(通用10篇)

    活動目標:1、認識汽車、自行車、火車、知道它們是交通工具。2、能夠模仿交通工具所發出的聲音。3、通過模仿交通工具的聲音體驗游戲的快樂。活動準備:汽車 自行車 火車 (錄音) 歌曲《開火車》。...

  •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通用8篇)

    (一)教學目的1.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掌握鐵器與牛耕、李冰與都江堰、手工業的進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礎知識。...

  •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精選2篇)

    第十四課 地位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社會秩序趨于安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經濟的發展,元朝的社會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七年級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 FREEEⅩXX性欧美HD浪妇 | 亚洲蜜桃V妇女 | 麻豆水蜜桃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 美国三级日本三级久久99 |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麻豆 |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成年日韩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少妇高潮久久精品99 |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特级毛片a级毛片100免费 |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天影院久久综合 | 超碰亚洲 | 亚洲AV噜噜狠狠网址蜜桃 | 国产露脸国语对白在线 | 女人被添全过程a片免费视频 | 大地资源影视免费观看 | 亚洲视频中文在线 | 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免费看 | 中国熟妇人妻videos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免费 | 99久女女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卡一卡二 | 午夜短视频| 深夜精品福利 | 国产AV剧情MD精品麻豆 | av免费网|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 sihu在线观看| 成人久久18免费观看 |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 啦啦啦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 日产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四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福利视频 | 91久久精品网 | 亚洲日韩高清aⅴ在线观看 91av久久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