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看社會 辯是非》學案
運用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材料中的人物的行為。
教后反思:
參考答案:
一、1.真、善、美,假、惡、丑。2.(1)真、善、美,感染力、影響力。自身的品德修養,不良誘惑,良好社會風尚。(2)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不利的影響,價值觀,違法犯罪。
二、1.c 2.b 3.a 4.c 5.c
三、情景一銷售黃色淫穢出版物的行為屬于假惡丑行為,會破壞社會風氣,毒害人們的心靈,誘發違法犯罪等。
情景二中的行為屬于假惡丑行為,會破壞環境,污染水源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情景三中的行為屬于真善美行為,有利于感染人們的心靈,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情景四中的行為屬于真善美行為,有利于幫助災區人們重建家園,有利于形成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等。
第二框 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
教師寄語:“學會愛人,學會辨別是非善惡,比學習專門知識顯得更為重要,一個‘德盲’遠比一個文盲對社會更具有負面效應。”
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自覺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堅持正義,學做正直的人。
2、能力目標:初步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具有基本的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并用是非善惡標準做出各種正確的選擇。
3、知識目標:(1)明確明辨是非善惡的意義;( 2)了解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并用正確的是非善惡標準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重點和難點 重點:要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惡
難點: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導學過程
一、 情景創設,誘趣入境
1、現場采訪: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道道選擇題,比如:當我們面對違法犯罪時,我們是選擇見義勇為,還是選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悄悄的溜走?當我們的老師、同學、朋友的困難時,我們是熱情相助,還是置之不理?(按鈕選擇,兩個按鈕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
綠色按鈕——人民的好衛士:
紅色按鈕——警鐘長鳴:
2、舉例:①你能舉出一些在是非善惡面前兩種不同態度的人的小故事嗎?(如任長霞、王選、徐洪剛、原北京市市長陳希同等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故事。)
二、師生互動,感悟真理
1、名言感悟
“學會做人,學會辨別是非善惡,比學習專門知識顯得更為重要,一個‘德盲’遠比一個文盲對社會更具有負面效應。”這段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七嘴八舌: 說說身邊的人,行為怎么樣?
三、合作探究,激情明理
探究一:明辨是非善惡有什么重要意義?
感悟交流:根據提供的案例,說一說:從案例中我們應吸取什么教訓?
●某單位出納員向往大款生活,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140余萬,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
●某同學因家庭管束不嚴,結交不良社會青年,在學校頂撞老師,欺凌同學,在社會上與別人抽煙酗酒,最后因參與聚眾斗毆之人重傷而被送入少年犯管教所。
(引導歸納: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我們做出選擇。如果不明辨是非,就可能做出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將為此付出代價。)
2.閱讀課本“馬克思拒絕與普魯士反動當局合作”、“王選義務從事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調查和對日民間索賠工作”的兩個材料。說一說:你從他們身上能得到哪些有益啟示?
(引導歸納只有明辨是非善惡,才能把握生活的方向,實現積極的人生目標,同社會丑惡現象斗爭,使自己成為一個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