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看社會 辯是非》學案
暢所欲言: 搜集正反兩方面事例,說明明辨是非善惡具有重要意義。
探究二: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組間訪談:1.從上述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中,你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是什么?生活中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一標準?是不是每個人都能以這一標準來選擇自己的行為?
(引導歸納: 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就是道德和法律的規定。有的人不辨是非,是因為不懂法律和道德,以至于自己的行為失控。所以我們要勤于學習,參加社會實踐,加強道德、文化修養,增強法律意識,這樣才能明確是非標準,做出正確的選擇。)
2. 生活場景展示,學生討論:場景中,不同的人有的行為符合道德法律的標準,有的正相反。違背道德法律的行為,是否就是僅僅因為這些人不明確是非善惡標準?
●公路上發生一起汽車和摩托車相撞事故,肇事司機開車逃跑。面對如此情景,有的人積極參與營救,有的人撥打電話報警,有的人匆匆離去,有的人袖手旁觀看熱鬧。
●李同學和王同學騎車回家時不小心將一個盲人大伯撞傷,李同學堅持要將大伯送到醫院,王同學卻認為反正大伯沒有生命危險,應趕快離開現場。
(引導歸納:生活中有人做出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不是因為這些人不明確其標準,沒有辨別能力。對是非善惡要做出正確的選擇,既要求我們明確其標準,提高辨別能力,也要求我們提高和控制能力,正確的行為必須堅持,錯誤的行為必須摒棄。)
四、針對練習:
1、“學會做人,學會辨別是非善惡,比學習專門知識顯得更為重要,一個‘德盲’遠比一個文盲對社會更具有負面效應。”這段話說明( )
①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一個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對社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重要 ④學會辨別是非善惡很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面對生活中是非不清、善惡不明的社會現象,我們應該( )
a順其自然 b消極對待 c 明辨是非善惡 d不加選擇,憑自己的感覺去對待
3、日本新歷史教科書在談到日本20世紀上半葉對其它亞洲國家的軍事占領時沒有使用“侵略”一詞。在談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時,教科書只是稱這是一起“事件”,導致“許多中國人被殺死”,而回避了遇難者人數具體數字。對于中日爭議的釣魚島時,教科書稱該島“為日本領土,但中國聲稱對其擁有主權!贬槍ι鲜霾牧,作為青少年你的態度是( )
a那是政府的事,與我無關。 b分清是非善惡,堅決抵制。
c作為學生,我的任務是學習,別的事我一概不管。 d釣魚島是一個小島,無所謂。
4、判斷生活中是非善惡的標準有( )
①道德標準 ②法律標準 ③以是否對個人有利為標準 ④以個人好惡為標準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5、面對生活中的是非善惡,我們應該( )
①明確是非善惡的標準 ②消極應付 ③提高辨別能力 ④增強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