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變化》導學案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于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于取得了成就。對于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么?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并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于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脫離實際,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物質經濟條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3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可以說,能認識到中國處于初級階段這個事實,標志著我們的發展終于走上了實事求是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道路
二、合作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并解惑結合上述材料和課本內容探討變化的奧妙是什么?
三、知識拓展:
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在經濟上,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體現在政治上,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體現在文化上,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二為”、“雙百”方針和“三貼近”的原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體現在社會建設方面,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在以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管理,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