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近乎勇
第三課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恥,了解自尊與自傲、虛榮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恥是個人良好品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3.培養個人的知恥之心,提高辨別善惡、榮辱、是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采取正確的方法面對羞恥感,從“知恥”而“記恥”,“記恥”而奮發,發揮羞恥心的積極作用。
2.正確對待自尊與虛榮、自尊與自傲,學會自尊,學會尊重別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個人勇于承認錯誤、改過自新、對他人和社會履行應盡義務的態度。
2.樹立在個人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講道德、負責任的價值觀。
3.增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把個人的榮辱與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結合起來,樹立為民族復興和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理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羞恥之心,義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與自傲、虛榮的區別”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羞恥之心的作用具有兩重性,“改變陋習,培養良知”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知識體系
第一框 做人從知恥開始
1.什么是羞恥的觀念?
羞恥的觀念指:對自己言行的過失和對自己不道德、不負責任的行為要有羞辱慚愧之感。
2.羞恥之心有何重要意義?
(1)羞恥之心是自覺抵制不良誘惑的一種精神力量。能使人改過自新,自覺地按照社會要求去履行義務,不做有損自己人格的事情。
(2)知恥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質的重要條件。
(3)羞恥感是一種強烈的心理反應,能夠催人奮進。
(4)羞恥之心對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定至關重要。對公民切實履行社會道德義務,樹立道德責任感,具有普遍的實際意義。
(5)羞恥之心能樹立公民對國家和民族的道德責任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勵中國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而促進民族復興和祖國富強。
3.如何培養羞恥之心?
培養羞恥之心,就要按照社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
第二框 立身需要自尊
1.什么是自尊?
自尊也稱自尊心,是一種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與愛護的心理。
2.自尊的重要性是什么?
(1)自尊心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2)自尊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備的心理品質,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人有了自尊,就會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為人處世就會光明磊落。個人的生命因為有了自尊,才顯得更加有力,社會也正因為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人,才更加繁榮強大。
3.如何正確區分自尊與虛榮、自尊與自傲?
自尊與虛榮不同。自尊是對自己負責,追求的是踏實;虛榮是為自己化妝,追求的是表面的榮耀和光彩。自尊與自傲不同。自尊的人沒有傲氣,但有正氣;自傲的人自視清高,目中無人。
四、教法:閱讀討論法、活動體驗法、談話法。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做人從知恥開始
導入新課1:生活在線(教材p22)
討論:(1)小明和小剛到底誰贏了這場“比賽”?為什么?
(2)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學,準備如何讓小明提高認識,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