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近乎勇
導入新課:生活連線——俗語:“樹要皮,人要臉”、“寧輸饅頭不輸氣”的含義。
教師小結:這兩句俗語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人若失去了自尊,生命便沒有了價值。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類的需要主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尊重自己(自尊)兩層含義。
新課講授
一、我的自尊體驗
活動內容:教材p27說說在下列情景中,自己會有怎樣的感受或行動:
當我被人無端地指責甚至謾罵時,我會 。
當我的建議被老師或同學采納后,我會 。
當我 ,我會 。
當我 ,我會 。
……
設計意圖:“我的自尊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曾經有過的自尊體驗,從而使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再上升到理論——“信息點擊”里的介紹“什么是自尊”。從學生親身的感受中得出自尊的概念。
教師行為:可以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半徑列舉事例。如當我被人無端地指責甚至謾罵時,我會感到十分難過,產生一種羞愧感,進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當我的建議被老師或同學采納后,我會認為自己很重要,會感到分外高興,產生一種榮譽感;當我們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看到周圍人贊揚的目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品德高尚;當我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有能力;我們這些都是自尊。自尊使人自愛、自信、自強不息;喪失自尊會使人自輕自賤,甚至自暴自棄;觸犯人的自尊,則會使人煩惱、怨恨或憤怒。
教師小結:自尊也稱自尊心,是一種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獲得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的情感。(板書)
二、自尊的力量
過渡:自尊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