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測量》說課稿(精選2篇)
《有趣的測量》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后,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于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二、目標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及計算
教學難點:設計測量方案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四、學情分析: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說,一部分屬于原來中心小學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后通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著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于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過程設計:(7個環節)
1、復習舊知,首先復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說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2、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于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說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為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后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么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啟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為什么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與石塊的體積有什么關系?④石塊投入水中后,什么在變?什么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放入石頭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松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說明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①逆方法;②裝滿水。再次鼓勵學生。
5、鞏固練習:由生活中的數學又返回到實際應用。
例:出示小黑板
鐵塊的體積=底面積×高 由此可得到另兩個公式:
底面積=體積÷高 高=體積÷底面積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后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后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7、作業布置:
P55第1、2題,2題作為課后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才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有趣的測量》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通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從而得到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說,這是“等積變形”,那么從隱性來說,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把握這一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一大批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系上,更應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在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特制訂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轉化的數學方法。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以及受實際條件的限制,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探索并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及計算方法。將難點確定為:設計測量方案。
教學準備: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探索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計算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按照以下四個主要環節進行展開:復習鞏固,揭示課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鞏固應用,深化理解——總結回顧,評價反思。在這里充分體現出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復習鞏固,揭示課題
首先復習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長方體水槽和魔方引入,讓學生談談它們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復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本節課的知識做好充分的鋪墊和準備。接著再出示石塊,并詢問:“它的體積可以通過測量相關條件,直接用公式計算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它與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規則物體”,揭示本節課課題。石頭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學生倍感親切并產生疑問:它的體積要如何計算?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
(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
本環節我分三個層次進行。
1。自主學習,猜想方法。
獨立思考:你有什么辦法測量石塊的體積?請用簡要的語言敘述你的想法。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數,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結對學習,梳理方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給的實驗器材,同桌兩人選器材,說操作步驟。重點交流體會石塊的體積可以轉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體積,明確實驗操作的步驟,體會“轉化”的思想。將這種實驗的方法梳理出來,便為后面的測量計算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測量計算。
現在只有器材: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我安排四人一組交流:
a。實驗時,需要測量哪些數據,如何測量?
b、根據測量數據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匯報時,四人一起分工匯報,有操作員,記錄員,講解員等,他們合作展示匯報,最后由組長負責講解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和計算總結本課的知識要點,并發現測量不規則物體的一般規律。聽了,可能會記住,但是操作了,學生就會理解,理解的知識,學生會印象深刻。
在總結了利用轉化的思想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計算時,我突然質疑:如何測量橘子、蘋果等浮在水面上物體的體積?再次激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明確了測量時的一個關鍵,就是必須“完全浸沒”在水中。這時,教師補充了另外一種“沙測法”的測量方法,供學生了解,這也許會啟發學生很多思考。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填空。
(1)有一個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當放入一個鐵塊后(完全浸沒),水面的刻度是380ml,這個鐵塊的體積是。
(2)往一個裝水的量杯里加入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球(完全浸沒),水位上升了12ml。一個玻璃球的體積是。
(3)一個雞蛋全部浸沒在裝有水的玻璃杯里,這時有40毫升,取出雞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雞蛋的體積是。
這三道填空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提供的幾種水測法的實際計算,加深學生對這幾種方法的理解并學會應用。
2、解決問題我最棒。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dm,寬1。5dm,放入一塊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正方體魚缸,棱長為12cm,里面裝有一些水,現放入10條小魚后,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條小魚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是為了鞏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道題的練習為掌握較小物體的體積測量奠定了基礎。
3、設計實驗。
怎樣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這是在第二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設計實驗,再次回到“有趣的測量”,讓學生不僅會計算,還要會自己想辦法測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的。
練習完之后教師再適時將學生帶進數學萬花筒,感受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風采,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講一講收獲、談一談感受,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采用重點內容提綱式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轉化”這一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