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通用7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1
一、讓學生操作學具,體驗分與合,掌握研究數的分與合的學習方法。
數的分與合,把一個較大的數分成兩個較小的數,把這個較大的數看成兩個較小數的合并,一年級學生對這些會感到相當抽象和枯燥。2只能分成1和1,3就能分成1和2或者2和1,數越大,分法也越多,這又是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難點。教材從兒童心理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學具體會數的分與合,所有例題和“試一試”都先把若干個物體分成兩部分,再把分實物的結果抽象成數的分與合,使枯躁、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形象有趣,使復雜難記的數學知識變成有結構、易記憶。
第34頁例題教學4的組成,分三步進行。首先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里,讓學生邊操作邊體會“分”;接著把分4個桃抽象成把數4分成3和1、2和2、1和3;最后想一想“幾和幾合成4”。教學的第一步是開放的,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一種放法,在交流中出現三種不同放法。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現了放法是多樣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種放法。另一方面,為學生記憶4的分與合提供形象支持。教學的第二步是漸進的,從左邊圖示的一個盤里放3個桃,另一個盤里放1個桃,得出4分成3和1,讓學生理解431表示的意思,知道是怎樣得到的。接著讓學生思考通過中間和右邊的分桃圖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獨立完成4分成2和幾,再獨立完成4分成幾和幾。教學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礎上推理“合”:因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這道例題是本單元的第一道例題,教學任務不局限于4的組成,還有分與合的思想,學習數的組成的活動與方法,直接關系其他各數組成的教學。所以,必須讓學生參與分桃的活動,經歷由分實物抽象成分解數的過程,感受分與合的內在聯系。
二、在教學數的分與合的過程中,逐漸提高數學思維的要求。
在數的分與合中存在一些規律,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能提高探索活動的效率和記憶數的組成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1)“分”與“合”是數的組成的兩個方面,是1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學生計算加法喜歡從“合”的角度求和,計算減法喜歡從“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分”與“合”的關系。
①教學4的組成,先認識“分”,再認識“合”。把“分”與“合”分開教學,便于學生分別理解它們的數學含義。從4可以分成幾和幾,推理出幾和幾合成4,能初步感受“分”與“合”的內在聯系,知道“分”與“合”是對同一現象的不同看法與解釋。
②教學5的組成,同時提出“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5”,使兩者成為有機結合的整體。教學6~10各數的組成,完全把“分”與“合”融為一體了。
(2)除2以外,3~10各數都有兩種或多種分解。把一個數的各種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對稱的。以5的分解為例:。掌握這種對稱,能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記憶負擔。教材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應用這種對稱。
①教學4的組成,雖然4分成1和3、2和2、3和1是對稱的,但考慮到初次教學數的組成,重點應放在理解“分”與“合”的意義和研究數的組成的學習活動上,暫時不揭示這種對稱。
②教學5的組成,通過兩個孩子在不同位置觀察5朵花片的同一種分法,體會514和541是一致的,實質上是一組分解的兩種表達。然后讓學生看著5朵花擺成2朵和3朵的圖,寫出這組分解的兩種表示。教材給一種表達套上虛線框,讓學生明白它可以從另一種表達得到。
③教學6和7的組成,根據一幅圖寫出數的一組分解,虛線框里的表示直接從左邊得到。感受研究6、7的組成,都只要進行三次操作就夠了,為提高8、9、10的組成的教學效率打下基礎。
④教學8、9、10的組成,都通過“你還能想到什么”引導學生從這些數的一些分解說出另一些分解。體會較大數的組成,只要記住其中的一半,就記住了另一半。
(3)研究數的組成要有序地進行,能提高效率,也方便記憶。教材引導學生逐步達到這一要求。
①教學4和5的組成,教材的畫面里有序地呈現了各種分法,蘊含了數的分與合是有序的結構。由于2~5各數的組成比較簡單,教學重點要放在分與合的含義,以及研究數的分與合的學習活動上,暫時沒有明確提出有序地分、有序地記的要求。
②教學6的組成,幾幅分實物的圖是有序排列的。兩只手里拿6個氣球,每次從一只手里移動1個氣球到另一只手里。一次移動出現氣球的一種分法,得到6的一組分與合。連續地移動,引出了有序的6的各種組成。
教學7的組成,教材的圖畫里把7個球分成兩部分,三幅圖依次把7個球分成1個和6個、2個和5個、3個和4個,學生看圖寫出三組7的分與合自然也是有序的了。
要注意的是,教學6、7的組成,教科書畫出了有序的幾幅圖畫,引導學生把6、7有序地分與合。這比2~5各數組成的教學要求提高了,教學應該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序”。
③教學8、9的組成,以移花片和移小棒活動為載體。教材要求學生“每次移1個”“有次序地分”,指導他們有序地探索,體會什么是“有序”,怎樣才能有序,有序有什么好處,從而利用“序”幫助記憶數的組成。
④教學10的組成,明確提出“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進一步提升學習活動的水平和數學思維的水平。
三、讓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中練習,激發練習的積極性,熟記數的組成。
10以內各數的組成是重要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練習是主要的途徑。教材從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避免機械、枯燥地練習,經常變換練習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練習的效率。
(1)每一段教學都安排“對口令”或兩人的合作練習,不但動口說,還動手擺。第35頁第2題邊說邊擺學具,從兩人擺的花片可以檢驗是不是說對了。第37頁第3題邊說邊擺數字卡片,通過看卡片上的數檢查說對沒有。
教材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練習。如第42頁第3題在8、9、10里任選一個數,說出它的各種組成。第41頁第2題在1~9這些數中,任選一個數說出它的“好朋友”。
(2)設計“猜一猜”“螞蟻回家”等游戲。如第42頁第2題,一名學生預先想好一個數的組成,讓同學猜他想的是什么。這樣寓練習于游戲中,而且不需要任何學具,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第43頁第5題的答案開放,4和3合成7、4和4合成8、4和5合成9、4和6合成10,4號螞蟻和3號、4號、5號、6號螞蟻都有可能住在一起。開放的答案能激起興趣,激活思維。
(3)給練習配上背景,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如第35頁在汽車車廂上寫4、5的組成,第37頁在蟹螯和蟹殼上寫6、7的組成,第40頁在中國結上練8、9的組成,第38頁在房屋圖上整理5、6、7的組成。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讓學生熟練掌握10以內的分與合。
2、復習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3、在實際應用的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教學難點:解決問題。
教學對策:通過分類練習,掌握有關知識。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分一分。
7可以分成幾和幾?請你按順序說一說。
學生自己填寫。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鞏固:10可以分成幾和幾。
做手指游戲。
修改:組織學生同桌兩人進行對口令游戲。
二、口算。
學生自己計算。
交流答案。
三、在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
指點:要先計算,再比較。
學生做題。
交流:
四、同數寫算式。
學生自己寫,
寫后交流。
五、看圖寫算式。
觀察第一張圖,你發現了什么?
總共有17枝鉛筆。
右邊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邊的盒子里有幾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題。
六、解決問題。
1、填表格
紅旗
風車
原來有
14面
17個
送給幼兒園
4面
10個
還剩
( )面
( )個
從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紅旗原來有14面,送給幼兒園4面,還剩幾面?
求還剩幾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學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應用題。
1)書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了4個,一共有多少只?
2)原來有19只,賣掉了9只,還剩多少只?
3)紅蘿卜和白蘿卜一共有8個,紅蘿卜有0個,白蘿卜有幾個?
4)原來幼只帆船,又開來了3只,現在有多少只?
5)樹上有4只猴子,樹下由只猴子,請你寫出4道算式。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交流。
板書設計:
分類復習
3+4=7
4+3=7
7-3=4
7-4=3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加強學生的整理能力。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來復習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二、復習
1、學生拿出學具袋中的進位加法卡片,學生自己整理,小組合作進行整理。
教師參與學生的合作
2、學生說說自己的整理過程
3、請你觀察你的整理結果,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說一說
橫著看:
豎著看:
斜著看:
4、你在做的時候應該怎樣計算?
學生說計算方法。用湊十法
三、課堂練習:
1、請你自己選擇你喜歡的算式計算,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2、學生計算
四、獨立作業:與家長做口算卡
五、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4
復習內容:20以內的數
復習日期:
復習要求:
通過復習20以內的讀寫、數序大小、組成和序數的含義,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
復習重點:
20以內數的組成。
復習過程設計:
一、復習讀數、寫數、數數、數序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指名學生讀20以內的數。
2、教師報數,學生寫數,如十九(學生寫19)等。
3、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7數到15。
4、兩個兩個地數,從2數到20。
5、填數,練習二十三的第1題。
學生在書上填,并指名學生口答,后集體口答,檢查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的情況。
二、復習20以內數的組成
1、問: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表示11讓學生讀出這個數,并問這兩個1表示的意思相同嗎?為什么?
指2名學生回答。
3、問:誰會在計數器上表示“13這個數?
指一名學生演示,然后問學生13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子。
4、學生做教材第118頁的第2題。
5、師生對口令(11一20各數的組成)
如1個十和5個一組成幾?十二里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等。
三、復習序數的含義
1、出示教材第116頁的第3題,先讓學生口答,再在書上填寫。
(1)從左邊起,紅珠子是第幾個?
(2)把第14個珠子涂上顏色。
2、數學游戲,猜猜我是幾。
(1)我是10前面的一個數,我是幾?
(2)我比9少1,我是幾?
(3)我是12和14中間的一個數,我是幾?
(4)我是19后面的一個數,我是幾?
(5)我比18少1,我是幾?
(6)我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我是幾?
(7)我是由2個十組成的,我是幾?
四、復習加減法的含義
1、讓學生根據這幅圖列出兩個加法算式。
○○○○ ○○○
(1)指名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3+4=7 4+3=7
(2)這兩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2、學生看這幅圖,列出兩個減法算式,并計算得數。
指名學生說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五、課堂練習
總復習的第1、2題。
1、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并針對情況講解。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
六、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三的第1、2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5
復習目標:
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重、難點:
識別鐘面上的時刻與經過的時間
復習過程:
一、復習鐘面
(一)復習內容
鐘面上有數字1~12。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分針、秒針
時針短分針長秒針最長最細
1大格里有5小格,數字幾就是第5×幾小格(5的乘法口訣)
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走1圈是12時,走24圈是一天。
分針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時。
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針走1圈,分針走1小格
分針走1圈,時針走1大格
1時=60分1分=60秒1時=3600秒
(二)隨堂練習
填空:
(1)鐘面上有大格,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時
(3)分針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時,這時時針走了大格。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1圈。
(5)1時=____分,1分=____秒,1時=_______秒
(6)秒針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針走一大格是1時,針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針走一圈走了個小格,也就是分,還可以說走了時。
(9)一天有小時,時針走圈,分針走圈。
(10)鐘面上最長的針是針,它走得最,最短的針是針,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時一定要細讀題,弄清題意,特別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鞏固練習(見后頁鞏固練習)
二、讀、寫時間
(一)復習內容
1、二種寫法:普通寫法:9時08分,
電子鐘寫法:9∶08
(注:兩種寫法的數字寫法一樣,不需要把第一種寫成9時零8分)
2、看鐘面記時
(1)整時:分針指12,時針對正數字。
如:7時,分針指12,時針指7
(2)半時:分針指6,時針指兩數字中間,走過了數字幾,就是幾時30分。
如:7時30分,分針指6,時針指7和8之間。
(3)分針指第幾小格,就是幾分,
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
如:分針指第14小格,時針走過7,就是7時14分。
注意:A、幾時剛過:時針走過且接近數字幾(拿鐘舉例)
如:7時05分,時針走過7,但很接近7。
B、幾時45分~59分,時針走過數字幾,但接近數字“幾+1”
(4)特殊情況:6時:時針與分針成一直線
12時:時針與分針重合
3時、9時:時針與分針成直角
但這些情況其實每一小時都有可能會經歷,但只有上面幾個時刻是整時。
3、看時間畫鐘
注意:(1)時針短、分針長
(2)要精確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誤差。
(二)隨堂練習
1、填空
(1)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7”,是時。當分針和時針都指向12,是時。
(2)時整,時針和分針重合;時整,時針和分針成一直線。
2、讀一讀,寫一寫
3、連一連
4、請畫出時針和分針
三、體驗時間
(一)復習內容
1、快與慢時間短─→快時間長─→慢
2、填單位方法:聯想體驗,比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個單位都代進去想一想,顯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隨堂練習
1、填空:100米賽跑,小軍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適的單位。
(1)小華每天睡9,跳繩10下用了7。
(2)小亮吃飯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電視—1臺的新聞聯播大約需要30。
(5)小華跑100米用了17。
(6)我們每天午睡大約1。
(7)脈膊跳10次用了8。
(8)媽媽每天工作8。
(9)一場足球賽需90。
(10)小麗寫1個毛筆字用8。
(11)從北京到天津,汽車開了2。
(12)1節數學課40,課間休息10。
四、時間的計算
(一)復習內容
1、單位換算
1時=分1時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時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時=60分1分=60秒
把時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時10分:2時=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時10分=130分
(2)小─→大A.分─→時
從幾分中減去60分作1時,剩下的能再減60分就再加1時,不能減就作幾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時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還可再減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時+1時
所以130分=2時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時間大小比較
1時30分○70分
可把大單位化成小單位,或把小單位化成大單位,看方便,方法同單位換算。
3、計算時間
(1)計算快慢
小紅跑50米用12秒,小華用16秒,誰快?誰慢?慢多少?
方法:無論計算快多少還是慢多少,都是計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時間-快的時間。
(2)開始時間─────→結束時間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時間
計算方法:列豎式(草稿紙上列)
時分秒
±時分秒
時分秒
(60進制)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6
課題:和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喜歡的體育活動得出相應的四道加減法算式。
2、通過活動可能出現的情況,歸納并學習有關10的所有的加減法算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圓片,數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踢足球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看一場足球賽,好不好(出示掛圖)
二、教學新知,知識探索
1、聯系圖,讓學生觀察圖意。
2、對于圖里的場景,讓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從圖上看,左邊6人,右邊4人”;或“從圖上看,黃隊6人,藍隊4人”。)
3、列式讓學生獨完成。
4、列式后,讓學生結合圖意講講四個算式的具體含義,使他們再次鞏固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5、“試一試”的教學。讓學生拋花的圓片,(拋正面和反面的次數)寫出4道(或2道)加、減法算式。
6、讓學生說一說還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分別得出相應的加、減法算式。
三、知識鞏固及應用
1、想想做做的第一題。讓學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說法加法算式。
2、第2題可先讓學生用手指著右邊的數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兩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題讓學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應的花用線連一連。
4、第5題通過直觀理解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感知多幾、少幾的關系,為以后探索這樣的數量關系,學會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作準備。要引導學生理解每次是誰和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的表達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兩道開放題。通過開放題引導學生有條理地總結、歸納有關10的加、減法的算式。
四、課堂總結
五、能力檢測
一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 篇7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經歷認識成反比例關系的量的過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義,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3、對現實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斷和交流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教學方案: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現在請大家想一想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1.每袋大米的質量一定,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
2.每天播種的公頃數一定,播種的總公頃數與播種的天數。
請幾名學生發言,重點說出判斷理由。
二、探究新知
1、讀書問題
師:看來大家已經對成正比例的量不陌生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一種新的比例關系,請看下面亮亮、紅紅、聰聰和丫丫四人的讀書情況。
出示圖中文字和表格,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觀察。
師:從文字和表格中你都了解到了那些數學信息?
學生可能談到:
他們四人讀同一本書,丫丫看的最快,9天就看完了;亮亮看的最慢用了15天。
紅紅每天看15頁,用12天看完了這本書,通過1512=180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頁數是180。
學生在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可能會說出表中的規律,如果學生直接回答出表中的規律,要讓學生說說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如果沒說出表中規律,教師可提出教材中的問題:
師: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學生可能會說:
每天看的頁數越多,需要的天數就越少。
每天看的頁數越少,需要的天數就越多。
師:前邊我們已經學習了相關聯的量,那在表中有相關聯的量嗎?
生:表中有每天看的頁數和需要的天數這兩種相關聯的量。
師: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可能會說:
每天看的頁數越多,所用的天數就越少;
每天看的頁數越少,所用的天數就越多;并且兩個量的乘積是180。
師:這里的180是什么?誰能說出這里的關系式?
生:180是這本書的總頁數,這本書的頁數是不變的。每天看的頁數需要的天數=180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隨即板書:
每天看的頁數需要的天數=書的總頁數(一定)
師:看書需要的天數是隨著每天看書的頁數的變化而變化的,每天看的頁數擴大,需要的天數就縮小;反之,每天看的頁數縮小,需要的天數就擴大。而且,每天看的頁數和需要的天數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每天看的頁數和需要的天數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師:像這樣,每天看的頁數與所需天數的積一定(書的頁數一定),我們就把這兩個相關聯的量稱為成反比例的量。
2、換零錢問題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成比例的量,接下來我們就共同來看一個關于換零錢的問題。請大家觀察下面這張表格。
讓學生獨立觀察。
師: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把10元的人民幣換成零錢,換成面值1角的需要100張,換成面值2角的需要50張。
師:那么大家能用口算完成表格嗎?
生:都換成面值5角的需要20張;換成面值1元的需要10張;面值5元的需要2張。
師:仔細觀察表中數據,你都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
換的錢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張數就越少;換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張數就越多;
表中面值與張數的積是一定的;
師:你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錢的面值張數=10(元)
師:誰能說出數量關系式的意思?
學生可能會說:
表中有兩個相關聯的量,錢的面值與張數;
這里錢的張數隨著錢的面值的變化而變化,錢的面值變大,錢的張數就變小;錢的面值變小,張數就變大,
師:通過剛剛我們對反比例關系的了解,這里的零錢的面值與換的張數這兩種量成反比例嗎?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指名匯報。
師:我們剛剛遇到的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相對應的積也一定,就說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為反比例關系。
三、試一試
師:下面我們就試著來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先自己想一想。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說的過程中,重點讓學生說說判斷的理由。
師:現在我們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根據我們所說的反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樣想?其中關鍵是看什么?
讓學生自己或者和同桌總結歸納一下,指名匯報交流。
總結:判斷兩個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只要先看這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重量變化時乘積是不是一定,如果乘積一定,它們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就叫反比例關系。
師:我們認識了什么叫做反比例關系,現在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和同學交流一下。
讓學生舉例并說明理由。
四、練一練
1、師:相信現在大家對反比例并不陌生了,現在請同學們讀練一練的第1題,自己讀題并判斷。
指名回答,說明理由。這里關注學習稍差的學生。
2、師:請大家認真觀察第2題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重點交流問題(2)。
3、師:請大家認真觀察第3題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重點交流問題(2)。
4、師:大家知道大齒輪和小齒輪是怎樣轉的嗎?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讓學生明白大齒輪與小齒輪轉數的關系,因為30:10=3,所以大齒輪轉一圈,小齒輪轉3圈。
五、課外拓展
師:其實成反比例的量不僅僅用表格可以表示出來,我們也可以在方格紙上畫圖來表示。
出示知識窗的表格與方格圖,讓學生了解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紙上的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