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探究式學習”的初步探索
通過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實例、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積極的思維參與,興致勃勃的參與學習活動。
2、從活動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中的教學。”教育家蘇霍姆林提出:“教師要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學生,并能 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求知的欲望和熱愛知識的火種。”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都是自己親自動手發現的。
例如:在教學“概率”一節時:我把裝有3個黃球和3個白球的盒子事先給學生看了,但在學生摸出球之前,盒內球的具體顏色是不確定的,需要大家猜一猜。雖然只有8個同學在上面摸球,可下面沒被抽到的學生卻仍然很有熱情,因為他們也在參與“猜”的活動。“黃球黃球”“白球白球”坐在下面的學生興奮地喊著。我又讓大家在小組內繼續玩游戲,學生都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地完成了。我鼓勵著問:誰能把這些情況用一句話既清楚又簡單地表達出來呢?學生對不確定性有了一個感性的體會。
三、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一種學習、探究問題的情感中,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動力、明確方向。
比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假設教室是一座小小的電影院,我首先規定好哪排是第一排、第二排、……,在沒排中規定好哪個座位是1號、2號、……,將電影票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手持的電影票尋找所指的位置。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作鋪墊。
四、為探究式學習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這樣一個故事令我深受啟發:
三對父子去公園游玩,孩子門在花叢中追逐著漂亮的蝴蝶。這時候,飛來一群蜜蜂,嗡嗡的聲音引來了孩子們的疑問:為什么蝴蝶飛起來沒有聲音,而蜜蜂飛起來就有嗡嗡的聲音呢?回到家里孩子們把疑問提到了各自的父親面前。
第一位父親說:管那么多干嗎,只要讀好書就行了。
第二位父親說:因為蜜蜂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的快,就發出聲音。而蝴蝶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的不那么快,就發不出聲音。
第三位父親沒有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而是拿出一張紙,先慢慢地抖動(紙發不出聲音),然后逐漸加快,直到紙發出嘩嘩的聲音,然后讓孩子試一試。孩子拿起紙做了同樣的試驗,又思考了一會兒,終于高興地叫起來,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訴了父親。從嘗試中,他會感受到實踐成功的喜悅,不僅學到了知識,培養了探究意識,還增強了他的自信心。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手、口、腦,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實踐的空間。我們應該象第三位父親一樣,善于誘發學生產生自我實現的需求,多給他們一些思維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人的創新意識不存在于現成的認識成果中,而活躍在形成結論成果的探索過程中。只有認知發展的積極活動,才能釋放創造潛能,驅動主體去發現真理。因此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豐富多彩活動;要善于把課本中的知識、問題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情境,創設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或作業;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創設生動的教育教學情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體驗,激起求知欲望;要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要適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全國推行素質教育、創新教學的今天,“小組合作學習”“分組討論”“同桌合作學習”是教師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學生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生之間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實現優勢互補,使學生獲得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使他們的思維真正活動開來,讓瞬間萌發的智慧火花得以展現。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有機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合作與討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探索空間更加寬廣。
結合我校實際,一是觀摩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逐步開展分組探究學習;二是根據教學實際,逐步探索形成符合我校教學的課堂模式。如:教學《相似形》時,教師事先準備好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四邊形等實物,讓學生觀察,并進行討論,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并請一名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就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每名學生都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彌補了傳統教學中課堂發言的機會有限等缺陷,也培養也學生聽、說和思考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