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精選4篇)
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 篇1
,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比較兩組算式,師:象21÷5和25÷3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除法,請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這樣的除法可以怎樣去計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
3.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21÷5和25÷3,知道這兩個算式計算時都是有多的,我們就把多的這個數叫做余數,用……來表示。現在誰能看圖,說說這兩個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生看圖說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余數的意義。
4.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余數,還能用各種方法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其實除法也能用豎式來進行計算。猜一猜,除法的豎式會是怎么樣的,與加減法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課件出示豎式的寫法,讓學生說說豎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試一試:用豎式計算13÷3、47÷6。
思考:縱觀本節課教學,在老師精心創設的運動會的情景中,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案例二】
一、把握起點
1.師:小朋友們,知道這節課我們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識嗎?
生:有余數的除法。
2.師:你認為什么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
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借機了解生的認知基礎。
生1:就是除起來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點6點再寫一個數的除法。
……
3.師:看來小朋友們對有余數的除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誰能來說一個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生舉例:7÷3 10÷4
二、感知意義
1.觀察生舉的算式,說說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這個除法算式算起來還有多1個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訣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 篇2
新課標要求學生掌握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的地位。今天聽了常老師的《有余數除法》,常老師就靈活的運用了動手操作,讓學生掌握了余數的意義,有余數除法算式的讀法,教學效果良好。
一、利用搶答方式,做好課前的鋪墊。
新課開始,教師設計了包含除法的的練習,一方面,采用搶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這樣的包含除法,列出算式,說出結果,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節課中,常老師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嘗試分草莓,7個草莓,每2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事先老師給學生準備了不同學具,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分。這個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讓學生介紹她擺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本身蘊涵的數學內容,明確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從而引出余數的意義。第二次操作是學生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出擺成的結果,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出正方形,從而得到余數不同的算式。數形結合,使學生在擺和講的過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義。最后讓學生匯報所有算式,讓學生找找有什么發現。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探究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在本次操作中,學生學生在經歷、體驗、獲得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教師教學態度和藹。
常老師教學態度和藹,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輕松、快樂的學習。
改進措施:
1、課堂內容要適當減少一些,這樣會讓學生掌握更牢固。
2、 在引導學生探究發現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時,教師的問題指向性可以更明確些,不至于使學生一直把眼光停留在其他的角度上去找規律,也可以節省一部分時間,用于其他的環節滲透。
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 篇3
《有余數除法》教學反思
王玲玲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余數的除法;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
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是可以根據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但是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對象已經不是除法的事實,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計算中的另一種情況。因為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于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構了除法后,在進行計算時,需要我們研究會出現的兩種情況。因此,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正是在學生已經知道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你會分嗎?”而是應該直接出示“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幾顆?”用什么方法計算,緊接著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中出現的困難。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我覺得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以便于彌補不足。在理解有余數的除法時,當學生分析出商乘除數是已經分的,剩下的沒分寫下來叫余數這一環工節時,教師應該做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理解到位。
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 篇4
教學內容:國標本蘇教版第四冊p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有余數的平均分,并能根據圖正確列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1.每人分2枝鉛筆
同學們,我們先一起來做一個分鉛筆的游戲。
老師給每個小組發了10枝鉛筆,請每組的1號同學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給幾個人?
學生小組活動。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分的結果?
分完了沒有?
其他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我們把這一次分鉛筆的結果填在這樣的一張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幾枝 分給幾人 還剩幾枝
10枝鉛筆,每人分2枝(填2),分給了幾人?(填5)。
還剩幾枝?沒有剩余,我們就畫上一短橫。(劃橫線)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鉛筆
10枝鉛筆,每人分2枝,5個人正好分完。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填3),會怎么樣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們一起試著來分一分。
從2號同學起,每人試著分一種,并把分的結果告訴組長,組長把它記錄在這樣的一張表里。(出示學生的表)當一個人分的時候,別人要注意他分得對不對,組長填的時候,大家要注意組長填對了沒有。
學生小組活動。
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活動的結果告訴大家?我們請這組的同學說,每人分3枝,誰來說?……
指名小組匯報,教師把學生匯報的結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數用紅色填寫。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提問:
這里剩下的1枝還夠不夠分給1個人?為什么?
這里剩下的2枝還夠不夠分給1個人?為什么?
其他組有沒有不同?
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次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把你的發現告訴你同組的小朋友。
學生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誰來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如學生說:我發現前兩個數想乘,再加上后面的數都等于10。師提問:為什么都等于10呢?)
(如學生說:我發現每人分的枝數越多,分的人數就越少。師:反過來每人分的枝數越少,分的人數就——越多。)
如學生沒有發現,教師引導:
請同學們看(指最后一攔),10 枝鉛筆,在分的時候,有的怎么……,有的怎么……
對!10枝鉛筆,在分的時候,有時正好分完,有時分不完有剩余。
你看出哪幾次分的時候有剩余嗎?
如學生說第1次……,教師引導:第2次也就是每人分3枝,還有每人分……,還有每人分……都有剩余。
分完的這幾次,你能根據分的結果寫出除法算式嗎?
學生回答,教師在表格左面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10÷2=5
10÷5=2
指第1道算式,誰能說出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指第2道算式,在這道算式中,除數是幾,商是幾?
這三次沒有分完的,我們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先來看每人分3枝的這一種分法。
出示在表格右面: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 3 )人,還剩( 1 )枝。
師讀這句話,在寫這道除法算式時,被除數是多少,(填10÷)除數是幾?(填3=)商是幾?(填3)這個3表示什么?(填“人”)還剩幾枝?
還剩1枝怎樣表示呢?我們可以在3人后面點6個小圓點(邊說邊點),再寫上1枝(邊說邊寫),這個1就表示還剩1枝,根據它的意思,你想應該給它起個什么名字?
學生自由說。
對,這個剩下的1就叫作余數。板書:余數
這個算式(在算式下劃紅線,單位名稱不劃出)就讀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我一起讀一讀,再齊讀。
把單位名稱帶進去,誰會讀?(指2人讀)
這個1 叫作什么?
生:這個1叫作余數。
根據剛才分的結果,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
生:10除以3等于3余1在這里就表示10枝鉛筆,每人分3枝,可以分給3人,還剩1枝。
每人分4枝,每人分6枝,也都有剩余,你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嗎?先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討論好的把書上第2頁試一試中的除法算式填寫完整(出示寫在小黑板上的題目)。請一個同學填在小黑板上。
都填好了吧,我們來看××同學填寫的,填得對不對?
誰來把第1題讀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第2題誰來讀?表示什么意思?
指第一個除法算式,誰來說出這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第二個算式的除數是幾?商呢?余數是幾?
3.揭示課題
請同學們看,這3道除法算式(指三個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和這2道除法算式(指兩個沒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對!這三個除法算式都有余數,像這樣的除法我們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就共同研究了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4.練習
(1)下面我們進行練習,先看想想做做第1題。
小黑板出示第1小題。
師讀:8個圓,每3個一份,分成了( )份,還剩( )個。
請同學們拿出8個圓片擺一擺,再把擺的結果填在括號里,并且把下面的算式填寫完整。(請1個學生上黑板擺并填寫)
我們來看××同學擺的,他擺得對不對?算式呢?誰來把這個算式讀一遍?
第二題,誰來讀題?
小黑板出示第2小題。
生讀:11個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個,還剩( )個。
我們用圓片代替三角,先擺一擺,再填空。
學生擺好后,再填。(請1個學生上黑板擺并填寫)
都填好了吧,看××同學擺的,對不對?算式呢?
誰來讀這個算式?
這2題都對的同學請舉手。(幫有錯的同學糾正,哪一題不對,錯在哪里)
(2)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這道題。
小黑板出示第2題。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知道了什么?
根據這幅圖請同學們完成下面的2道題,我請一個同學上來寫,其余同學填在書上。
學生填寫,指名兩位同學在黑板上填寫。
我們看××同學填的,他填得對嗎?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題對不對?表示什么意思?
仔細看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最后看第3題。
小黑板出示第3題。
請同學們看黑板,這里有4道題,請小朋友選自己喜歡的2道題在讀一讀,并說說商和余數各是多少?
學生說完后全班交流。
5.全課總結
今天這一堂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平均分一些東西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有剩余。這兩種分東西的方法都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有余數的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
6.課后延伸
請同學們看這幅田園風光圖,說說上面都有些什么?(西瓜,小兔,豬,小朋友)請每個同學先想一想,根據這幅圖你能說出哪些除法算式?想好了就下位找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學生自由說,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