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兩次教學《有余數除法》帶來的思考
,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2.比較兩組算式,師:象21÷5和25÷3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除法,請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這樣的除法可以怎樣去計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
3.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21÷5和25÷3,知道這兩個算式計算時都是有多的,我們就把多的這個數叫做余數,用……來表示。現在誰能看圖,說說這兩個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生看圖說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余數的意義。
4.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余數,還能用各種方法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其實除法也能用豎式來進行計算。猜一猜,除法的豎式會是怎么樣的,與加減法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課件出示豎式的寫法,讓學生說說豎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試一試:用豎式計算13÷3、47÷6。
思考:縱觀本節課教學,在老師精心創設的運動會的情景中,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案例二】
一、把握起點
1.師:小朋友們,知道這節課我們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識嗎?
生:有余數的除法。
2.師:你認為什么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
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借機了解生的認知基礎。
生1:就是除起來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點6點再寫一個數的除法。
……
3.師:看來小朋友們對有余數的除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誰能來說一個有余數除法的算式。
生舉例:7÷3 10÷4
二、感知意義
1.觀察生舉的算式,說說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這個除法算式算起來還有多1個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訣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