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思品我的鄰里鄉親教案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居住在鋼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鄰里之間的關系可能不如以前這樣融洽,有的鄰里之間可能同住在一幢樓里連姓啥都不知道,有的連起碼的見面打招呼都成了奢侈的!雌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 “我的鄰里鄉親”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鄰居,并進行合理的調查訪問,從而指導自身的行為,做一個能與鄰居和睦相處的有教養的人。活動目標:
1.通過調查訪問,簡單了解熟悉的鄰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2.懂得與鄰居和睦相處,有利于文明、健康地生活,并愿意與鄰居和睦相處,感受鄰里互助的快樂。
3.學會與鄰居友好相處,并能為維護家庭的周邊環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準備:
學生進行調查,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制作多媒體課件。
總體設計思路:
1.從兒童的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本,回歸生活。
“生活是孩子接觸社會的唯一途徑(課程標準)!蹦暇⿴煼洞髮W魯潔教授指出,品德課“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生活的周圍環境——鄰居和鄰里關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通過教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發展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在提高培養中生活。通過播放幾段錄象,模擬現實生活中可能的情境,與現實情景相結合,讓學生認真觀察,充分體驗和感受,指導學生在生活中怎樣友好地與鄰居相處。
2.根據活動目標,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調查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綜合性、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調查、查找等能力的培養,在這一主題的設計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調查的任務,并進行簡單指導。我設想教師能盡可能參與一部分學生的調查,提高調查的有效性。
3.適當拓展,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下品德課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因此,我最后設計了三項拓展活動,由學生自由選擇參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活動,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合作和探究,從而也感受共享的快樂。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調查訪問、了解鄰居
教師活動:
課前提出調查的要求,指導調查的方法,可以單獨一人調查,也可以分組調查。
學生活動:
課前調查,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一兩個鄰居進行采訪,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要使學生了解鄰居,才能親近鄰居,幫助鄰居。
二、介紹交流、展示調查所得
教師活動:
今天,請大家來介紹一下你的鄰居,可以說說他的名字、年齡,在哪兒讀書(工作),最好能把你調查的結果向大家進行展示。
學生活動:
1.小組交流:你有怎樣的鄰居?并進行簡單介紹。
2.“這是我的鄰居”通過照片、采訪錄音等形式展示調查所得。
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鄰居,夸夸我的好鄰居,使學生感受到鄰里和睦相處的意義,并愿意與鄰居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三、設置情境、指導行為
教師活動:
設置情境,播放錄象:
a小英要去學校參加活動,要換條裙子。當她到陽臺去拿曬在外面的裙子時,發現裙子被樓上鄰居家空調水管里滴下的水淋濕了。
b小方和小黃是鄰居。一天,倆人在院子里玩,小方不小心將小黃撞倒在地,頭上還流了血。小黃的媽媽不明真相,說小方欺負小黃。
c李斌和王宏兩家的大人因為一點小事鬧了點矛盾,如果你是李斌或王宏見到對方的家長時該怎樣做?
學生活動:
如果我是錄象中的主人公,我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