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全年(上、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2
4.講解與思考。教師提問:“你能從課題中看出,秦漢440年的歷史特征是什么嗎?”(統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第33頁上面的課文后,簡單講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過程。然后出示戰國七雄分布圖,并做講解:“秦王嬴政繼位時,與秦國并立存在的還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他運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一舉統一了中國。”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什么叫“第一個”“統一的”。教師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多民族”和“統一”的意義。(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漢時期都是統一的國家。)
5.模擬表演。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項內容(文字、貨幣、度量衡、道路等)討論統一的意義,并準備向全班做介紹。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討論的結果表現出來。并組織學生討論:“統一有什么好處?不統一行不行?你能從教科書第32頁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擬表演中得到答案嗎?不統一文字行不行,統一有什么好處?”(統一結束了戰爭的局面,有利于社會安定,而安定的社會才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
6.講解與討論。請學生討論秦始皇名字的由來。教師可做如下補充:“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后,覺得如果再用王等稱謂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認為自己統一了天下,功績卓著,‘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就將兩者合二為一,叫做‘皇帝’。他自認為是第一個皇帝,歷史稱他為‘始皇帝’。雖然,秦始皇自稱是第一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萬世一系,子子孫孫傳下去,可是,秦朝只經歷了15年就滅亡了。”
7.思考與評價。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33頁樂樂的話,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秦始皇。將學生分成小組,圍繞教科書第33頁教師和樂樂的話展開討論。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簡短的發言,客觀地評價秦始皇。(秦始皇的統一,使中國結束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由于沒有戰爭,人們的生活安定,社會財富可以積累,為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秦始皇還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個非常殘暴的統治者。)教師在學生討論時進行巡視,并用上面括號中的要點加以啟發,鼓勵他們在發言中加以論證。教師應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8.教師總結,布置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
1.背誦朝代順序歌。
2.搜集有關漢朝飲食文化的資料,如面條、餃子、燒餅的來歷等。
1.2唐朝盛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學準備〗
師生搜集有關唐太宗的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教師提問學生:“你們知道我國古代最輝煌的時期是什么時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樣一種狀況?”教師簡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期。
2.討論與講解。學習有關唐太宗的內容,全班交流:“關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做適當的補充說明:
李世民被稱為中華帝國的千古一帝,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淵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贊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于當時世界上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