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全年(上、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2
2.閱讀教科書第61頁和第62頁上部的課文及插圖,了解《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的賣國條款。
3.教師講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奧、美、日組成了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與清政府勾結在一起,瘋狂地鎮壓了英勇奮戰的義和團運動。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了義和團運動之后,各列強又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更是把中國社會進一步推向了災難的深淵。”
4.閱讀與討論。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2頁表格第三欄中的內容,了解《辛丑條約》規定了哪些屈辱的賣國條款。同桌之間討論:“當時,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約8000萬兩白銀,全國有4億多人口,算一算,要還清《辛丑條約》的賠款,每個中國人要負擔多少?”5.課堂練習作業。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體會,完成教科書第62頁的作業。
6.小組探究。分小組閱讀教科書第63頁的時局圖,討論其中的含義,思考這幅圖說明了什么。教師巡視并適當幫助學生。
7.全班交流,各小組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教師予以補充。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時局圖顯示了列強對中國的掠奪,瓜分中國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時局圖表明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8.教師總結:“19世紀末,列強加劇了對中國的瘋狂掠奪,紛紛在中國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妄圖瓜分中國,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在危機關頭,中國人民逐漸覺醒,不間斷地進行著頑強的探索,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2覺醒的中國人民
2.1天下為公
〖教學目標〗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跡,崇敬革命先輩,振奮民族意識,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2.知道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教學準備〗
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等歷史事實比較清楚。可以在教科書呈現內容的基礎上準備一些更為翔實的歷史資料作為教學的補充。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對中國的瘋狂侵略和一系列喪權辱國屈辱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國力越來越衰敗。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一個緊迫的問題。許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尋救國之路,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但有一位革命者從來沒有氣餒,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終領導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他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2.閱讀與講授。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4頁的圖片和文字,向學生介紹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及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無數革命志士獻出了生命,他們的事跡不僅僅是歷史,而且鼓舞著無數的后人。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跡,如陸皓東、鑒湖女俠秋瑾、林覺民等。
3.教師講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和武昌的新軍在湖北武昌發動了起義,取得了勝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國農歷辛亥年,所以這次革命被稱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開會,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并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教師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漢白玉浮雕“武昌起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