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第6課隔海相望教學設計
2.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臺灣地名歌》。創(chuàng)設氛圍,自然過渡到了解臺灣省內(nèi)相應地理位置的教學上。
3.文字資料《臺灣到的形成》、《臺灣海峽》。讀一讀,了解中國臺灣的相關知識。
4.錄象《迷人的祖國寶島臺灣》。 了解中國臺灣的迷人風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臺灣的喜愛之情。
5.旅游線路圖。使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
6.推薦幾個網(wǎng)站。友情提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1.課文導入時,不必拘尼于猜謎語,可以根據(jù)相應的教學資源作選擇,只要達到把學生的目光引響海峽對岸即可。
2.臺灣省和中國臺灣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提醒學生通過閱讀加以區(qū)分。
3.學生體驗小導游角色及設計線路圖、廣告詞等,不要強調(diào)完美,重在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另外,課前資料的搜集準備也很重要。
4.友情網(wǎng)站的推薦不是唯一的,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上相應的網(wǎng)站。
第2課時
一、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給學生每人一張“中國臺灣大事記年表”的空白表。
2.學生收集有關民族英雄收復中國臺灣的資料。
3.請各學習小組準備一張白紙。
二、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上堂課,我們一起走近中國臺灣,了解中國臺灣,也愛上了中國臺灣。那么,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臺灣給你留下的印象嗎?(中國臺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
(二)教學互動一
(1)師:今天的中國臺灣美麗富饒,英姿勃發(fā)。可是,你們知道嗎?它曾經(jīng)有過多少曲折艱辛、滄桑磨難的歷史。今天的課上,我們一起來翻開中國臺灣辛酸的歷史,目睹它曾經(jīng)的磨難。
(2)請學生默讀課文《寶島滄桑》,然后認真填寫課前老師發(fā)下的 《臺灣大事記年表》
漢代 中國臺灣稱為“夷洲”
隋朝 中國臺灣稱為“流求”
公元230年 三國東吳派萬人船隊到中國臺灣
元朝 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明朝 駐軍抗擊倭寇及荷蘭人
1661年 鄭成功率將士登陸中國臺灣,打敗荷蘭侵略者
1662年2月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84年 中國臺灣歸福建省管轄,英美等列強相繼入侵中國臺灣
1885年 清政府將中國臺灣獨設一省
1895年 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把中國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945年 抗日勝利,中國臺灣回歸祖國懷抱。
(3)出示學生填寫的表格,一起讀讀,并說說從表格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變課本煩瑣沉長的內(nèi)容為清晰簡潔的表格,使學生對中國臺灣的滄桑歷史一目了然。)
(三)教學互動二
(1)[多媒體視頻] 播放錄象片斷《鄭成功》,說說鄭成功的最大貢獻在哪里?
(2)播放電影《鄭成功》插曲創(chuàng)設情境,請學生閱讀課前收集的關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鄭成功的史跡,談談自己對鄭成功的看法。
(3)你還知道哪些民族英雄保衛(wèi)中國臺灣的故事?給大家講一講。
(4)師:他們都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作出了貢獻,讓我們永遠記住并緬懷他們吧。
(設計意圖:利用形象的畫面情節(jié),加上學生自己搜集的資料,幫他們走近鄭成功,了解他的史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互動三
(1)師:那么今天的中國臺灣又是怎么分裂出祖國懷抱的呢?中國臺灣問題是怎么來的呢?
(2)學生自由閱讀課文《臺灣問題的由來》,然后同桌間交流各自讀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