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第6課隔海相望教學設計
c、外國勢力的介入: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口頭上支持兩岸統一,但是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在兩岸之間左右逢源來撈錢。
d、武力平衡未被打破:兩岸及其背后的武力集體的實力目前相對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兩岸局勢會有新的變化。
e、其他因素:中日、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之間的領土爭端。
(6)面對著重重障礙,作為一個新世紀的中國人,站在國旗下,(教室前上方有一面五星紅旗)你想說什么?
學生國旗下宣誓:我們要發奮學習,富民強國,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這個理想而自強不息。
(設計意圖:此時,引導學生站到一個更高的層面去了解回歸的障礙是何等重要!它必定能喚起學生全面申時問題的能力,并產生嚴峻的思考。在鮮紅的國旗下,肩負著統一祖國大業的使命,用宣誓的形式,引導學生立志為中華的強大而讀書。)
(7)師:今天,老師聽到了你們的心聲,明天將會看到你們的行動。那么,不久的將來“隔海相望”將成為永遠的歷史。
(九)結束全文
[多媒體播放] 歌曲《大中國》。
三、課件制作和使用的設想
1.文字資料:溫總理的一段話,詩歌《鄉愁》、《望大陸》。 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文字震懾學生的心靈。
2.文字資料《對臺政策》《讀讀思思》。開闊知識面,進一步了解相關政策及統一大業面臨的重重障礙。
3.故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能打動學生的心,不斷引起他們的思索。
4.歌曲《大中國》/在強烈的情感熏陶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并不斷踐行。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1.教師可根據準備的教學資源,從多角度引導學生體味“鄉愁”。
2.兩岸文化交流的內容廣泛,除了學生課前做認真地準備外,教師可進行拓寬補充。
3.對于請中國臺灣小朋友到現場的內容,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該成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寫信等形式。
4.加強對學生情感的陶冶,并不斷誘發他們的民族責任,為實現統一大業而發奮學習。
本課教學設計總體評價與反思
本教材所處的位置是第二單元“我和祖國一起成長”的最后一課,其感情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根據本教材內容安排的三個版塊—“美麗富饒的寶島”;“歷史告訴我們”;“兩岸深情”。教者設計成三課時展開教學。第一課時以認知中國臺灣的美麗和富饒為重點,激發學生熱愛中國臺灣的感情。第二課時以了解中國臺灣的滄桑歷史和民族英雄故事為重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并與之榮辱與共。第三課時以了解中國臺灣文化及兩岸文化的交流活動為重點。不斷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每課時的教學都以多媒體課件作支稱和貫穿,并輔以“猜謎語”“畫涂版圖”“小游戲”“小品”“超級導游秀”“現場采訪”“新聞交流”等各種新穎有趣、可操作性強的形式展開,使課堂興趣盎然,情感涌動.課堂上煥發著生命的活力.使“中國臺灣是祖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概念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心田.把統一祖國的大業作為自己神圣的使命,且為之而發奮讀書,此時,課前設置的情感,行為,知識技能等目標水到渠成.另外,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不光是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制作,還是學生對中國臺灣風光、兩岸文化等資料的搜集,都為教育教學的展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教者以為,這樣的教學設計是綠色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必將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