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做”中學習新知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二年級下冊,平均分例1、例2(12-14頁)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書中主題圖課件、水果、水果圖片、小猴子分香蕉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級的小朋友準備去春游,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師:把你看到的說給你小組同學聽。
師:誰愿意匯報?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還有分面包的。
生2:有2個小朋友分橘子,手里還拿一個。
師: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兒?
生:放在2個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個啦。
生3:還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個。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今天老師也給每組同學(3人一組)帶來一些水果,快打開數一數,有幾個水果?(每組的水果個數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組同學先商量一下怎樣把這些水果分給你們組的同學,然后分一分。
學生活動,教師查看。
師:每組選個代表,把你們組有幾個水果,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生1:我組有8個香蕉,我給他倆都是3個,我2個。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夠了,就剩下2個。
生2:我們組有6個蘋果,每個人都是2個。
生3:我們組有7個梨,誰都分到了2個,還剩下1個。
生4:我們組有9個水果,我們3個人都分到了3個水果。──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師:聽了大家的匯報,老師很感動,大家在分水果時都很公平,(師指其中平均分的幾個組),看這幾組每個人得到的水果個數怎么樣?
生齊:同樣多(還有喊一樣多,一邊多)
師:其實像你們剛才這些分法在數學上還有他的名字呢?你們知道嗎?
生1:一樣分。
生2:同樣多。
生3:平均分。
師:名字起得不錯,你們每個人分得同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書課題:“平均分”,齊讀,指名讀。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課件出示,小紅拿來了8塊糖,它有三種分法,你能判斷出哪組是平均分的嗎?小組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想法。
指名匯報并說出理由。
生1:第(2)種是平均分的。因為每堆都是2塊糖。
生2:第(3)種也是平均分的,因為每份都是同樣多的,是4個塊糖。
師:觀察平均分的兩組,數一數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有幾個塊糖。學生一邊數師一邊課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來。滲透每份的含義。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
師:小明是個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給同學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幾個橘子?他想怎樣分嗎?
生:小明要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師:對,同學們幫幫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師:大家拿出15個水果圖片和5個盤子,動手分一分,邊分邊說自己是怎樣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