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店》教學反思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經歷建模過程。
要使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王老師在學生初步了解“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后,引導學生用擺學具的方法,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最后運用構建起的“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解決實際問題。(“練一練”的三道題)
三、讓學生獨立思考后,提倡合作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王老師盡量避免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多數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課堂中的每個活動都采用不同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獨立操作、思考以及師生、生生間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人人動腦想,人人開口說,互相提示、互相補充。
四、在落實目標上,關注情感態度。
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學習品質,從根本上說比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教師溫馨的話語、自由的學習狀態,對學生的心靈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氣氛是和諧的、寬松的。在課堂上,王老師注意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給予鼓勵、肯定、表揚。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她能夠很耐心地引導、幫助、鼓勵他們多用學具擺一擺或用線段圖來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這樣全班學生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狀態下就能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學效果也就達到了事半功倍。
總之,同樣作為新教師,我覺得王老師的可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也希望在以后的每一堂課中,都通過我們互相討論學習,盡快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文具店》教學反思
課改后的數學課堂很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想如果說問題是學習的先導,那么情境就是問題的外衣。而計算教學相對其他學習的內容而言,通常會顯得枯燥乏味一些,那么如何使計算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情境的創設就很重要,而這一課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就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并且富有現實意義的情境。所以一開課,我就通過購物這樣一個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另一方面讓學生發現缺少單價這一條件,也為下面列出乘法算式做一個鋪墊。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的引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購物要付多少元?
其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這個環節中,我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和其他同學交流和探討不同的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通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盡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另外,新的教學評價觀還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學中,我盡可能用積極的語言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闖關活動中,我讓學生用微笑和給自己鼓掌的方式,來對自己進行評價,既能達到一個反饋的目的,又能讓孩子在學習中不斷的進行自我肯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保持一種學習數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