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乘法口訣(二)”教學案例及反思
(3) 2×6=12,12+12+12=36;
(4) 3×6=18,18+18=36。
(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感受數學思考的靈活性,培養與發展數感。)
3.小組探究、交流:6×9還有哪些算法,能夠應用已學過的乘法口訣嗎?
(1)4×6=24,5×6=30,24+30=54;
(2)3×6=18,18+18+18=54;
(4)4×6=24,24+24=48,48+6=54。
(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從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意識和能力。) (三)獨立編制并記憶6的乘法口訣
1. 由學生獨立編制6的乘法口訣。(學生已具有編制乘法口訣的經驗,應當放手讓他們獨立去編。事實上,6的乘法口訣中已學過4句,只有5句是新的。)
2.同桌交流:
(1) 6×6=5×6+□
6×7=5×7+□
6×8=5×8+□
6×9=5×9+□
(2) 6×8=6×7+□=6×9-□
(體會5的乘法口訣與6的乘法口訣之間的聯系,以及6的乘法口訣的內在聯系;把握聯系既能增強數感,又能加強對乘法口訣的記憶。)
(四)課堂練習,鞏固6的乘法口訣
(1) 同桌互相背6的乘法口訣,然后做“對口令”的游戲(第73頁第2題)。
(2) 獨立完成第73頁第3至第5 題。
重點放在第5 題的算法交流上。體會通過移格子的方法,可以把不規則的圖形變成規則圖形的策略。(利用課件,形象地展示出學生利用移動方格的形式來計算的方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提出新的問題挑戰,促進知識的遷移。
問題:每個漢堡6元,買9個要付多少元?買15個呢?
①買9個漢堡要付54元。6×9=54(元)。
②買15個漢堡要付多少元?即6×15=?算法是多種多樣的:
6×9=54,6×6=36,54+36=90(元);
6×10=60,6×5=30,60+30=90(元);
6×5=30,30+30+30=90(元);
……
(五)全課小結
1. 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和進步;
2.教師小結強調兩點:
(1) 在解決“大樓的正面一共有多少窗戶”的問題時,我們使用了一個重要的算法策略:基于估計基礎上的計算;
(2) 要注意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善于從已知去探究未知,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1. 過去我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估算,比較困惑。這次教學設計對此作了深入的思考,頗有心得。估算不是隨心所欲的猜想,能夠列出算式的,要根據算式進行估算;估算基本的策略是對算式進行變換,變得容易口算,得到原來算式的一個近似結果。如果能夠根據運算的意義估計誤差,那么在近似結果的基礎上還能計算出精確的答案。如,估算6×9=?把算式看成6×10,6個10是60,即6×9≈60。而6×9比6×10少1個6,所以6×9=60-6=54。把估算與計算結合起來,能從中體會到估算作為計算的一種策略的價值。
2.體驗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生理解、內化新知識的重要條件;聯系的方法也是數學思考與記憶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教學設計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從已有的乘法口訣出發,去探究、編制新口訣。設計時增加了6×6=5×6+□,6×7=5×7+□等練習,其目的就是利用學生最熟練的5的口訣,用聯系的方法記住6的口訣,無需死記硬背。
3.我班學生喜歡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如,“1個漢堡6元,買15個漢堡要花多少元?”這似乎超越了本課的教學要求,但這樣的挑戰的確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體會乘法口訣的應用價值。當然解決這樣的問題對二年級學生不能作為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