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會辯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3、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物體的過程,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辯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主題圖、紅袖章一個、彩卡一個,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
(1)選一個個子較高的女同學李水無拘,老師秘密地在她頭頂上戴一個彩卡,左臂上戴上紅袖章,再選四個同學,其中有一人必須站在講臺上,四人面向李水無拘而站。也就是站在她的前、后、左、右。
(2)請四位同學依次簡要說明在各自位置看到張麗的情況。
(3)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問:
誰能最清楚地看她的臉?為什么?
誰能最清楚地看她的后背?為什么?
她左臂上的紅袖章,誰看得最清楚?為什么?
她頭頂上的彩卡,誰看得到為什么?
2、導入新課。
師:據剛才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從不同的方位觀看物體,看到的情況是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從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物體的形狀。板書課題:看一看(一)。
二、探求新知。
1、出示“看一看(一)”主題圖。
(1)讓學生認真觀察老師、淘氣、笑笑相對于桌子的位置及看桌子的方位。
(2)請學生提出問題。重點解答學生提出的以下四個問題:
教師會看到講桌和盒子的哪些面?
淘氣會看到講桌和盒子的哪些面?
笑笑會看到講桌和盒子的哪些面?
誰看到的面最多?
(3)小組討論解答以上四個問題。
(4)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并派代表站在三人的位置上,來驗證大家的判斷或推測。
(5)讓學生做教材上的“連一連”。
2、出示“連一連”的內容,訂正并讓學生說明連線的理由。
3、實踐活動。
先讓小組討論:“站在不同位置看講臺,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然后,小組選派代表到講臺新自觀察驗證。教師要求每個學生下課后都要驗證一下結論。
4、出示“認一認”的第一個長方體圖。
教師引導學生依次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側面”。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3題。
四、課堂總結。引導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和體會。
要辯認是誰看到的圖形,需要觀察他所在的位置和看圖形的方向,并進行合理的推測和想像,還要注意平時多留心觀察。